[切换城市 | 切换高新区]
×
城市平台新功能上线,切换访问全国各地平台
定位到当前城市

以高质量发展带动高速度增长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发展才是硬道理,增长亦是硬任务

在经济学发展早期阶段,“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和“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经常作为同一个概念混用。随着经济社会日益复杂与国民经济管理实践加深,尤其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一度成为经济学界激烈争论的焦点,经济发展才由经济增长概念逐步扩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与政策目标。此后,变资源消费、规模扩张、环境破坏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资源节约型、内涵扩张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经济发展道路”,逐步成为全球各界共识。

简而言之,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类同于量变与质变、量级与能级的关系。一般而言,只有量变到一定程度才能有质变,而一旦有了质变才能将量级上升为能级。这其中,没有速度就没有规模,没有数量就很难有进一步的质量,没有质量就没有能量。在经济学语境中,经济增长未必就能带来经济发展,但没有经济增长肯定不会有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往往呈现马太效应,即发展得快的地区和领域,反而发展得更快,发展得慢的地区和领域,反而发展得更慢。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产生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著名论断,那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论断充分代表了多年来庙堂之上政治智慧与执政能力。所谓“发展才是硬道理”,就是要通过发展来转移矛盾、化解冲突、解决问题。尽管在不同时代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理念、发展思想,但对于一个地区、城市等方面的具体化要求,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再具体化则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时值今日,我们要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增长亦是硬任务”。没有足够的、充分的国民财富增加,就难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的统一

在政治语境中,很多时候讲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目标;在商业语境中,很多时候讲想法、打法、目标;在其它语境中,很多时候讲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如果说“增长”更像个目标的概念,那么“发展”既是想法、导向或出发点,也是目标、结果、落脚点,更是打法、过程和着力点。

用“发展导向”更好地理解“发展的出发点”。很多现实主义者认为问题导向最重要,很多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认为发展导向更重要。但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个四十年的实践证明,只有系统性地发展谋划、发展运作与发展行动,而非搭上系统性增长的便车、或者一个个解决剪不断理还乱的实际问题,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或引领发展。发展导向就是抓住最新机会、把握最新趋势、掌握最新方式、瞄准最新方向、激发最新动力,解决最新问题、破解新旧矛盾、完成时代任务。

用“发展结构”更好地理解“发展的落脚点”。只有产生结构性变化的增长才能称之为发展;同样,经济发展还需体现出经济内在结构的重构和演进。在农业社会,通过物质资源要素投入、劳动力要素投入就能创造出更多物质财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加上人口资源增长,就可以带来农业产量增加;在商业社会,农产品有了剩余之后,劳动力资源有了转移可能,货币资本随之产生并发挥作用;在工业社会,伴随机器大工业资本投入发挥了作用,工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再后来,随着技术进步、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结构、专业领域逐步被拓展。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体而言,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历经一定初级的工业化之后,由于没有产生新结构(产业结构、动力结构、技术构成、治理结构等)及新动能(新思想、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等),以往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呈现出边际收益递减,进而产生缺口。从这个意义上,发展就是通过结构性谋划、结构性变革产生结构性重构,就是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的高度统一。

发展经济学需要让位于经济发展学

一直以为“发展经济学”有些名不副实,更应该研究的是“经济发展学”。因为很多时候,发展经济学对发展谋划、发展运作、发展行动几乎没有多少解释力、判断力和指导性,只有研究经济发展学才具有应有的价值。如果说,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的学问,强调的是如何看待经济发展、如何发展经济,属于经济管理范畴。那么,经济发展学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领导艺术、方法与技术,突出的是如何通过发展经济实现经济发展,属于发展战略范畴。

具体来说,经济发展学的基本逻辑有三方面:一是有多大不足就有多大发展空间。也就是说,有多大的落后差距、贫穷困难、不均衡不协调,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只要抓住机会、不走弯路、集中精力、激发活力,就不可能发展不起来。二是发展导向相比问题导向更重要。也就是说,并非“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地一个个解决问题、化解冲突与矛盾来寻求发展,而是通过系统性、结构性、全面性的发展来标本兼治地转移矛盾、化解冲突、解决问题。三是结构性矛盾就需要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说,通过对经济的智力条件、技术构成、组织方式、资源配置、制度结构五个方面进行结构性优化,提高生产效率效益,进而解决相应的经济社会问题。四是创业创新的行动力胜于理论模型的解释力。也就是说,能够创造历史的永远是创业者型的、企业家型的,单纯做研究分析和经验解释的不过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跟班或“事后诸葛亮”;同时,相对于量化的预测,更需要有战略感方向感的预判。

尽管一直在鼓吹增长发展,但并非是过于乐观,而是因为有若干简而易懂、显而易见的事实摆在眼前。如我们还有很多地区很多人口的月均工资不到2000,各种现代化的发展阶段还比较初级,改革、开放、创新带来“破旧”的红利虽已经有了,但“立新”的红利还远远没有释放,后发的新兴大国长期投资、空间换时间的优势有增无减等等。

在经济发展与发展经济面前,视野、语境、行动最重要。视野决定洞见,视野越宽战略越窄,视野越远洞见越深;语境决定段位,语言即思维,想法决定做法,做法决定价值;行动决定成效,心动即行,边干边想边看,Do、Think、Test一体。

让城市高质量发展带动高速度增长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城市发展最大的创新价值是在政策收紧、银根收紧、土地收紧、要素约束、环境约束、机制约束等条件下,如何将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开放创新、民生福祉有机结合,将产业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模式与创新发展模式相结合,走出可持续高增长、集约型高质量的“双高”发展之路,以新经济发展模式及道路实现“双高”发展,将决定着改革开放后城市格局演变的新一轮洗礼。

结合时代际遇与区位特点,谋划城市发展的方位感。这种方位感,就是面临新一轮时代发展际遇的可能性、立足空间区位条件的可行性,抢国际的位、占国家的位、卡区域的位,谋划面向未来、面向发展的方向、方略、方法。不仅包含城市的定位与框架,还包括产业的定位与架构,不仅包含经济建设的顶层设计,还包括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等。

结合城市类型与区域个性,运作城市发展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就是结合科教型城市、制造型城市、资源型城市、商贸型城市、农业型城市、枢纽型城市等城市类型,以及特定商业文化、创新能力以及发展氛围,立足区域个性拉长自身长板,建立独树一帜的新经济地理标志。核心是在全球产业版图、创新地图上,具有更加突出的个性与地标,探索出新的爆发点与全新的增长方式。

结合发展阶段与发展要求,打好城市发展的组合拳。这种组合拳,以往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对于很多未经充分工业化发育、城市化发育的城市而言,仍然是需要的;但对于一些发达城市而言,需要加速发展模式的新一轮迭代,推动产业数字化、城市都市化、创新生态化、发展国际化、治理现代化等,在新发展理念下形成新的组合拳。

推 荐 阅 读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把握新的发展逻辑、新的组织逻辑与新的政策逻辑

以“双创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生态赋能型科技园区

未经充分工业化发育的城市还有机会和希望吗?

 

版权声明:本文由“GEI新经济瞭望”公众号原创,版权归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有,欲转载请关注公众号后直接回复“转载”或在文后留言,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