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 切换高新区]
×
城市平台新功能上线,切换访问全国各地平台
定位到当前城市

打好“十三五”收官之战,高质量谋划“十四五”发展,天津需抗击四头“灰犀牛”

2018年是天津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全国各省市公布的GDP排名显示,天津市2018年GDP实际增速为3.6%,而名义增速仅为1.38%,在全国垫底;按照各地公布的财政收入增速来看,天津市一般公共收入下降8.8%,是国内唯一呈现负值的地区。2019年伊始,天津市各方面大都已经充分感觉到地方财政的困难,正如“关于天津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所言,“我市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各类矛盾和风险挑战交织叠加,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动能转换任务十分艰巨。”

2019年既是天津“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规划“十四五”发展的布局之年,对于天津跨越“负重前行、滚石上山”的战略性调整阶段至关重要。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对天津工作做出了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指示,为天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指明了方向,加速高质量发展成为天津的一项主要任务,在2019年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处处体现了高质量发展要求。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天津市推进高质量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特别是四头“灰犀牛”仍然横亘在天津面前

2019天津市面临的四头灰犀牛

“灰犀牛”指的是明明白白存在那里,有大概率会发生的风险。改革开放40年以来,天津市在发展过程中多次遭遇风险,无论是1994年前后物价指数的大幅度攀升,还是1998年和2008年前后工业经济效益的下滑,其原因均源自外部因素,并未对天津形成长期的负面影响。从经济指标看,2008-2011年,天津市GDP增速维持在16%-18%之间,可以看出,在随后的几年中,天津市仍然维持了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

图1  1979-2017年天津物价指数变动情况(单位:%)

图2  2002-2012年天津市工业企业效益情况

与之前历次风险不同,2017年以来天津市出现的经济下滑和人才流失不仅仅源自外部冲击,其根源是天津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环境要求而造成的积累性矛盾的集中体现,这些问题是天津市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痼疾与外部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变动相互叠加之后产生的结果,这样的“灰犀牛”有四头

第一头“灰犀牛”:新经济蓬勃发展,科技浪潮汹涌而来,天津新的支柱产业从何而来。大约从2014年前后开始,国内兴起对新经济的探索,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新经济必然在未来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主力军。在改革开放之后天津市充分享受了引进外资带来的制度性红利,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其作为国内最早建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在招商引资方面位居全国领先。但是按照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树立的“以市场换技术”原则,天津市引进的外资企业大多从事基础性生产加工,再加上天津自身从民国开始就形成的传统工业制造业特色,形成传统工业产业比重较高的发展格局。工业制造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直到2015年才首次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与此同时,传统工业产业规模偏大还带来了对环境的高污染压力,因此2017年以来在国内挂起的环保风暴对天津市产业发展形成的冲击格外显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成本压力更加强大。但是新经济的发展不依赖于制造业产能规模的扩大,而是由研发和创新共同驱动,从现实来看,尽管早在“十一五”时期,天津市就提出了诸如自主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等举措,但是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缓解,新经济还不足以承担天津市支柱产业的责任。在2019年以及随后到来的“十四五”时期,传统工业产业向新经济转型之困是横亘在天津面前的第一轮风险

第二头“灰犀牛”:国资企业艰难转型,外资企业发展停滞,民营企业如何成为天津经济发展新引擎。数量和规模庞大的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一直是天津增长动力源泉,在改革开放后近四十年中为天津贡献了大量税收和就业,然而从“十三五”时期开始,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更加突出,作为天津市市场主体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企业,普遍出现经营不善等难题。同时,受到国际竞争格局不断变化,国内企业不断崛起,运营成本逐步提升的影响,部分大型外资企业撤离天津,如2018年三星关闭了在天津的工厂,外资企业对天津市经济的贡献有所下降。相对应的是,天津市民营企业的发展尚未形成强大的支撑,据统计2017年天津市民营企业总数不到深圳市的十分之一、苏州市的八分之一;入选2018年全国民营500强企业的只有7家,其中排名最高的荣程钢铁仅位于第87位。2019年,面对企业发展旧力已去,新力未生的新形势,民营企业发展滞后成为横亘在天津面前的第二头“灰犀牛”

第三头“灰犀牛”:国家经济发展布局重整,京津冀协同发展日趋深化,天津未来发展方向何在。从“十二五”到“十三五”的近十年间,天津市按照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将自身定位为“国家经济增长第三极”和“北方经济中心”。但是在十三五中后期,国家区域发展布局进行重大调整,京津冀作为我国八大经济圈之一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心。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天津市的功能定位为“一基地三区”,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在新的功能定位之下,天津市的发展方向已经从原来的“中心”逐步成为“中心的重要支持力量”。特别是在“十四五”时期,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化,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大首都城市群初露端倪,国家发展战略也更加强调区域协同发展的概念,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中游经济带、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发展不断加速。天津亟需重新认识自身发展方向,在国家战略中摆正位置,在区域竞争中树立地位,在实现中国梦伟大理想的过程中作出贡献,这是横亘在天津面前的第三头“灰犀牛”

第四头“灰犀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逐步到位,理顺业务职能,提升服务效率任重道远。2018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天津市机构改革方案》,随后天津市政府主要职能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对行政管理组织结构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相关区县也先后制定颁布本区机构改革方案。可以预见2019年天津市相关政府部门的机构调整将全面落到实处。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组织机构重组是重塑政府公共治理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变革,但是无论是委办局的调整,还是改变工业围城现状,开展大规模工业园区撤并,以及功能区管委会的市场化改革探索,均对会天津传统的公共管理结构和模式形成颠覆性的冲击。按照管理科学规律,组织机构的改变必然伴随着职能的重新确定和办事程序的重新设计,而这两点都不是通过一纸公文就能实现的,而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磨合和调整,才能形成各部门、各环节的良好匹配。从目前的情况看,天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尚仅完成机构调整的第一步,在新的体制机制下激发公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理顺新部门职责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是横亘在天津面前的第四头“灰犀牛”

抗击灰犀牛

天津市需推进四重逻辑转变

“十四五”时期,中国将发生许多新的变化,天津也会发生许多新的变化,有的变是朝好的方面变,有的变是朝不利的方面变。审视自身,在宏观层面,2016、2017、2018连续三年国家经济工作会议均将“防范风险”列为新常态下的重点工作;在微观层面,尽快培育新动能是我们正在面对的主要难题。“灰犀牛”已经到来,在“十三五”与“十四五”之交,我们更应认真做好抗击准备,充分把握“四重转变”,高质量谋划天津市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路径。

第一重转变:思维逻辑的转变。天津市发展定位的调整贯穿“十三五”前半程,天津需要对自身在国家战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位置有更加充分的认识,在思维逻辑上从以自我为中心向服务京津冀转变。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积极的热情,拥抱京津冀协同发展,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空杯心态,以谦虚的姿态努力承接北京非首都资源外溢,强化与河北省在经济发展、产业联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合作,明确和发挥自身在京津冀大首都城市群中的作用。对天津来说,思维逻辑的转变最重要的是从顶层设计的层面进行调整,2019年1月,改组后的国家科学技术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王志刚部长在会上强调“要抓好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和长远发展需求的重大任务落实,完成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编制”,照此要求,天津应积极开展对未来中长期发展的规划布局,引入国家级规划编制机构,对天津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在京津冀区域中的地位作出精准判断,从目标设计、任务安排等方面与北京、河北等进行全面衔接。

第二重转变:产业逻辑的转变。从传统工业制造业向新经济、新产业的转变不仅仅招商对象的变化,也不是只要让传统产业使用了新技术就会自动成为新经济产业,而是一整套内在逻辑的变化,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将其归纳为:新的技术逻辑、新的资本逻辑、新的商业逻辑、新的劳动逻辑四个方面。天津经济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新经济和新产业的发展逻辑,优先培育硬科技产业力量,一是重点鼓励和支持传统产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商业模式,创新应用场景,提升发展效率;二是积极关注区块链、科技金融、脑科学、量子通信、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落地转化动态,为硬科技创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肥沃土壤;三是注重产业链与创新链、资本链等多链条的融合,聚焦战略性重大平台,引进和培育平台型企业,逐步形成以“三大重点产业领域”为引领,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建立细分领域产业创新高峰的新经济发展格局

第三重转变:发展逻辑的转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交替推进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总体形势,科技部王志刚部长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归纳为六个特征,即重要科学领域从微观到宇观各尺度加速纵深演进,前沿技术呈现多点突破,科技创新多元深度融合,大数据研究成为新的研究范式,颠覆性创新呈现几何级扩散,科技创新呈现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此环境下,传统工业社会以大批量生产、推式订货、大众营销、知名品牌构筑的发展优势已经不能应对新经济的冲击,这就需要重构发展逻辑,将注意力转移到聚集和整合高端创新资源,拥抱特色化需求,深耕细分产业领域等方面来,具体而言,就是全面强化对人的重要性的认识,高素质人群,既是新产业的创造者,也是新需求的来源,聚集高端创新资源,本质上就是聚集高素质人群,实现聚集的途径则落脚于创造活跃的创新创业环境。因此在“十四五”时期,天津必须全力推动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加强创新资源与本地创新创业生态的匹配度,精准定位高层次人才,全方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第四重转变:生态逻辑的转变。构建和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是催生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和天津市出台的大量政策文件中,有关创新创业生态的内容车载斗量。但是在传统上,由于管理职能条块化分割,公共管理部门大多将创新创业生态的构建工作简单的归于科技领域,从而将“创新创业生态”等同于“科技创新生态”。在“十四五”阶段,以组织机构改革为契机,天津市应逐步调整科技创新生态构建逻辑,变科技领域内部的小生态循环为覆盖全市各个领域、各个职能部门的大生态循环,大力提升城市生活的丰富性和舒适度,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培育尊商重商文化;营造良好创新法治环境,推进放管服改革,实现商事制度宽松化、便利化,建立创新型、包容性、服务型的政府;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推进人才知识价值导向转变,建立健全释放科技人员活力的新机制;推动科技管理向创新治理转变,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全面营造网络化、多样化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本文版权归长城战略咨询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