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 切换高新区]
×
城市平台新功能上线,切换访问全国各地平台
定位到当前城市

【直播】首期国家高新区“创新双月谈”

  搜狐焦点产业新区讯 2016年8月23日上午,由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改革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承办的品牌活动“创新双月谈”隆重举行。

  “创新双月谈”是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和新经济领域的高水平交流平台。首期“创新双月谈”的主题是“国家高新区在区域崛起中的引领发展”。来自科技部火炬中心、部分国家高新区的领导以及区域创新领域的专家参加并开展交流分享。搜狐焦点产业新区为本次活动进行全程直播。 

  活动时间:2016年8月23日上午9:00--12:30

  活动地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活动主题:国家高新区在区域崛起中的引领发展

http://imgs.focus.cn/upload/pics/38405/a_384047725.jpg

△现场图片

       以下为活动实录:

http://imgs.focus.cn/upload/pics/38405/a_384044471.jpg

△科技日报原社长 张景安

  

    张景安:首先高新区是中国火炬计划高科技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一个亮点,高新区承载着国家的使命,已经成为创新创业的示范区。在示范区、先行区科技驱动发展中发挥了标志性的引领作用,为了更好地发展我们今天举办首期高新区创新双月谈,非常感谢宋健副主席,代表他向大家表示敬意,徐部长在,宋健说许部长也是国家火炬的领导,徐部长主管十几年火炬的工作,这次亲自参加我们的会议。

    还有中关村、天津、合肥、济南、西安、广州、深圳等高新区远道而来的同志,首先向远道而来的高新区的同志表示欢迎。

    徐部长,我们的老部长,胡市长是中国北京90年代的副市长,是中国第一个中关村高新区的首任主任,也是高新区改革专业委员会的主任。

    袁善腊,原武汉市的常务副市长,东湖高新区主任。

    翟立新,火炬中心党委书记,我们这个论坛是在火炬中心的支持下开办的,他也是高新区协会的理事长。

    胡钰是清华大学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是中国科技体制研究会的常务副会长,也是专业委员会资深的副会长、副主任。

    王德禄是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高新区专委会的常务副主任,专委会不收费,全面服务,比过去高新区服务的还要多。

    申长江中国科技开发院的院长,他知道协会成立的过程,也是专委会副主任。

    杨跃承是火炬中心副主任,不能担任协会职务,但是他现在下海了,是我们新的力量。

    项耀汉,《中国高新区》杂志的社长,《中关村》杂志和《高新区》杂志社长都是我们的副主任,两个杂志现在也为我们服务。

    特邀的几位战斗在第一线的高新区的司令,中关村管委会的副主任赵慧君,大家欢迎。

    合肥高新区的工委书记、管委会书记宋道军主任。

    济南高新区的主任徐群。

    天津高新区管委会的副主任聂伟迅。

    深圳管委会的王艳王处长。

    郑州郑处长。

    中科院高新区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刘会武。

    老领导,专委会的几位副主任,来自第一线的几个高新区的领导,你们辛苦了,再一次对你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一会儿听你们精彩的发言。

    现在举行会议第一项,由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高新区改革专委会的主任胡市长做致辞,大家欢迎!


http://imgs.focus.cn/upload/pics/38405/b_384044556.jpg

△原北京副市长 胡昭广

  

    胡昭广:尊敬的徐部长,开发区的各位领导们,开发区的老战友,咱们又聚集在一起了,非常高兴。刚才景安已经做了很好的致辞了,您太随意了,我再一说就比较正规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的下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改革专业委员会,应该是在20年前经过当时的国家科委和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的,也是我们徐部长一手操办的。这么算下来,从第一个开发区建立到现在已经接近30年的历史,今年初开发区的专业委员会进行了改选,所以今天也是新一届的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一次有意义的活动。首先代表专业委员会向各位参会者表示感谢和欢迎!

    我们始终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特别是今年5月30号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的科技创新大会,同时也是两院院士的大会,科协第九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应该说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也是我国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习总书记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号召,这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深入实际、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总动员。所以,我想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应该说贯彻的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也是我们国家各个高新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

    应该说高新区是创新创业重要的基地,创新是高新区发展的始终高举的旗帜,也是我们成长发展的动力。高新区要在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上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做好创新的先遣队,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这次由专委会主办、长城战略研究所承办的“创新双月谈”,这是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和新技术领域的高水平的一个交流平台,今后我们这样的双月谈应该坚持下去,而且要不断地办出特色,要争取成为高新区和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论坛。我们的论坛是受主管单位科技部火炬中心重点联系和指导的论坛,我代表专委会再次向大家的到会表示感谢,预祝创新双月谈能够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张景安:胡市长把我们的目的和意义讲的特别清楚,再一次谢谢老市长。第一个,请论坛的指导单位、重点联系单位,也是高新区主管服务的党委书记翟立新同志讲话,大家欢迎!


http://imgs.focus.cn/upload/pics/38405/b_384045338.jpg

△科技部火炬中心书记 翟立新

  

    翟立新:尊敬的徐部长、胡市长、袁市长、张部长,各位专家、各位来自高新区的同仁们,上午好!听到体改研究会要召开高新区“创新双月谈”座谈会非常高兴。一个方面我在体改研究会还有一个职务,副理事长。第二,2014年底调整到高新区工作,对高新区相关产业发展也有点了解,了解最多的还是杨跃承,他是多年联系和指导高新区发展的。来这里一年多也走了一些高新区,也有了一些对高新区的理解和体会。当时在政策法规司的时候也是把高新区作为我们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一个核心载体。通过这段时间的了解,确实通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高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就像有人讲的高新区是我们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大创举。它的影响不仅是在国内,甚至已经走出了国门。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一带一路”跟周边国家合作的过程中,都把园区的建设作为一个重点,甚至太多人提出来要建火炬产业园区。一直在沟通,甚至名字上都要借鉴。这段时间我也翻了一下高新区发展的数据,高新区确实发展的很有成效,有几个方面给我的印象比较突出,我把几个数据向大家报告一下,让大家对高新区的整体发展加深点印象。

    第一,高新区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数据,高新区现在是全国146家,去年的GDP达到了8万亿,占全国GDP11.9%区内企业上交税费1.4万亿,占到全国税收收入的11.4%。不管是GDP、税收、还是出口,确实能看出来高新区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格局中举足轻重。

    第二,高新区在全国范围来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可以从三个方面的数据来看一下。1、高新区的企业2015年实现利润1.8万亿,增长3.3%。尽管增长不算太高,但是还是保持着一个不错的发展态势。高新区的劳动生产率达到了30万元/人,是全国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水平的3.9倍。万元增加值的平均能耗我们是0.55吨/标煤,无论是从利润、从劳动生产率、从能耗几个方面能看出来,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处在一个比较好的质量和效益水平上。

    高新区成为我们国家创新创业的集聚区。一是万人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6倍,全国平均水平是48人。二是高新区内企业研发内部支出4500多亿,占全国企业研发支出的40.6%,40%以上的研发发生在高新区。三是高新区内的企业研发支出占园区GDP的比重5.6%,去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是1.4万亿,占全社会按GDP的比重是2.1%,我们是全国水平的2.7倍。四是专利,2015年区内企业申请发明专利18.7万件,占全国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17%,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到全国授权量的19.8%,接近20%。万人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的数量126件,是全国水平的2.5倍。技术合同成交额2635亿元,占全国26.8%。所以无论从人员还是从经费,还是从专利,包括技术转移,在全国的格局里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高新区下一步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包括新经济的要求。2013年总书记到大连视察的时候提出来创新驱动要从高新区开始,高新区的发展方向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5月30号中央刚刚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对下一步全国的创新驱动发展做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高新区如何继续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特别是在创新创业方面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发挥好集聚、示范、引领作用,应该说也面临着不小的困难,也提出了很多改革方面的要求。

    一个方面我们要看到尽管高新区还保持了较好的增长,但是增速下滑的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2015年高新区总的GDP增长只有7.2%,全国是6.9%,应该说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说明高新区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我们也难以独善其身。还有的个别高新区增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特别是到了146个高新区以后,不是当年的五十几个,差距更大了。

    二是高新区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特别是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当然现在多种模式,有的还是传统的当初的派驻机构,赋予其经济管理权限进行企业化运行、企业化管理的服务机构,还有的就跟行政区划合二为一了,还有其他的一些方式,多种方式并存。各种模式有利有弊,到底哪一种方式在现阶段更加有利于高新区的发展,这个值得深入研究。当时为什么搞高新区?就是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建设一个局部优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环境,所以赋予它很多特殊的功能和管理方面的职能。现在在新的改革驱使之下,如何订立高新区的体制机制确实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前段时间专门给中央写了一个建议,对园区的体制机制方面改革的问题,谈了很多问题,包括没有法律保障,有些权责不对等,还有跟其他的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交叉。

    三是整个局域的发展中各个地方对高新区的重视程度是非常之高的,也确实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特别是传统以GDP和规模扩张为主导的增长方式影响着它,还有一些考核指标对高新区这种特色和功能的发挥有影响。比如说比较强调规模,比较强调它的速度,而忽视了高新区本身区别于其他经济园区和开发区的一些特色,这方面我们也听到了一些问题。

    高新区总体来说核心的竞争力还是不够强,特别是好的产业在国际上能够有影响力的、产业特色非常鲜明的、或者说产业集聚度非常高的,这样的高新区相对来说还是非常少的。现在有一些高新区在这方面有一些进步,但是我们感觉水平和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高新区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多年坚持不懈,确实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别是现在大力发展新经济,如何来重新审视和发挥高新区的功能和作用,以新的体制机制和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高新区实现新经济下的发展,在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中继续发挥领头羊或者排头兵的作用,确实值得我们深入的研讨。改革专业委员会定期的研究高新区的发展非常的必要,也非常的有现实意义,作为国家高新区的服务机构,我们跟高新区的联系相对密切,我们也愿意在这方面来配合协会,配合研究会,配合专委会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积极的服务于我们国家高新区的创新发展。

    

    张景安:谢谢翟立新书记,也谢谢火炬中心。下面请常务副主任,长城所的德禄所长发表演讲。


http://imgs.focus.cn/upload/pics/38405/b_384047524.jpg

△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 王德禄

  

王德禄:今天我想讲这么一个主题,高新区如何继往开来。

    今天很特殊,有20年以前一直在支持高新区成长的,还有现在正在干的。我们怎么继往开来,怎么“继往”?高新区总结以前的历史,不是一般的总结,而是在“一带一路”的意义上进行总结。

    今年以来,我不停的接到要我去讲创业、讲高新区的邀请,甚至我现在也和科技部提出希望把高新区的经验在“一带一路”上进行输出。“一带一路”有七个不发达地区,一个是东盟,一个南亚,一个中东,一个俄盟,一个非洲,一个南美,还有一个叫东欧,这七个地方无一例外对中国的创业体制、科技园区体制都有非常大的影响。现在的局面,李克强、习近平和南非一见面,首先就说我要学习你们的高新区经验,但是我们国家到现在为止并没有拿出一个应对之策。“一带一路”做高新区这是谁能干的事,不是现在高新区的人,现在高新区要参与。我们过去的经验在“一带一路”上非常有价值,为什么有价值?在经济学上有一个说法叫活力经济,活力经济主要是创业,主要是动员。中国和这些国家有什么区别?中国动员能力NO.1,柬埔寨没有动员能力,也没有规划能力,经济的发动机不行。我们干什么厉害,我们的动员能力很厉害,我们的发动机很厉害。东盟有四个国家提出来要学习中国的体制,我在泰国考察,他们说我们就要火炬计划。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全都是一个说法,要全面学习中国的火炬计划,就学创业、孵化器、科技园区和我们对高技术企业的支持方式。这些事我们这几个老人是门儿清,反而徐群他们去,他们受不了,因为太新。我觉得我们应该把我们的中国科技园区的机制进行软输出,不是去建园区,而是要做规划、做实训,做软实力。

    中国什么厉害?说别的都不行,科技园区各国的政要、经济学家都全力支持。所以这些计划现在还远远不够。印度尼西亚提出要建100个科技园,我10月份要去,已经3年了一点没有结果,他不会做。印度提出要建100个智慧城市,下个月有一帮印度人考察智慧城市,一帮印度尼西亚人考察科技园,泰国直接有10个创业团队到中关村来对接。现在一个新的局面是“一带一路”上做软实力的输出,高新区以创业为主,我认为这是核心工作,而且希望我们这些退休人员发挥作用。下个月有30个发展中国家的官员来培训,希望改革委员会的领导们对这个事更加的关注,某种意义上要把工作做的更漂亮。

    再说“开来”,我也是从几个具体例子说。最近我去硅谷,和硅谷的这些孵化器沟通,我们现在孵化的核心是提高创业者的洞见能力,现在中关村出现了一大批独角兽,成立两年估值10个亿美金,像滴滴、快的,一个月融资融了50亿美金。什么意思?新一代创业者需要有洞见能力,需要看清楚未来十年产业的变化趋势,而且创业在引领着变化,不是在看变化,在中间得到一些好处,不是,我是引领着变化。现代的独角兽都是引领变革的创业者,是改变世界的创业者。独角兽企业,日本七个,韩国五个,欧洲国家超十个,中国一个中关村就超过50个,上海15个。独角兽成为新一代创业者的目标,国际上现代创业者的特点就是思想超前,他能看透这个产业怎么办,他能看透模式怎么变。我说第二个问题,新的阶段高新区怎么办。高新区已经不是过去战略新兴产业,高新区是新经济引领区,我分析,阶段已经进入全球化新经济阶段,首先是分享经济的时代,其次是平台时代。平台不是过去垂直分工带动的,而是平台共享带动的,所有的新企业必须有平台。三是这是一个智能经济的时代。这三个特点是高新区发展的新的方向,如果说传统产业、传统经济叫一类经济,现在互联网马云、马化腾这么厉害,但它仍然是二类经济,在传统上加个互联网。智能经济在互联网之下,在传统产业之下,把这些东西智能化,这才真正实现了经济的大飞跃。马化腾再厉害,你还是二类的,我们现在中关村出现了若干智能经济企业,而且中关村潜在发展的企业越多,增长的越厉害。

    新的阶段打法是新的,不是过去的打法。新的阶段要产业上形成产业生态,从定位上高新区就是创新创业示范的生态。高新区里做专业化众创空间是根本的,很多人说过热了,还要继续深化。和硅谷比,和美国比,差得远,美国现在有20多家一流的公司批量生产创业团队。美国有一家公司第六个项目是和奥巴马合起来做了一个创业美国,基本上他们把全世界的创业都纳入进来,批量创业。我们说要做创造师,但是在中国真正能够做创造师的人还太少。在未来发展中我们要大力发展创新创业,和过去细分产业不一样,这个时候我们的招商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是不是不招商了?不是,而是开放创新的模式,要吸引平台,招平台,招新业态,招科技。什么是平台?一个高新区能不能做好,能不能打造若干个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平台,这是高新区的根本。你的平台能不断的出现创业者,这是高新区将来要干的核心事情,要更多的去做平台经济。

    高新区做招商的同时,核心还是跟火炬计划当年一样,要创业,但是创业者与过去创业者已经不一样了,是有改变世界梦想的创业者,是在众创空间里诞生的创业者。这个时候创业很多一部分已经死了,但若干改变世界的产业就诞生在独角兽中。中关村、张江、杭州、天津、武汉都陆陆续续出来很多独角兽,将来独角兽就是改变世界的创业者,高新区下一步干什么?有两个事。一个是在“一带一路”上把以往的经验输出,二是去探索最新的产业发展和组织形式,不但引领中国,还要引领世界。

    

    张景安:长城所20多年一直研究高新区,做了几十个高新区计划,也培养了一批研究者。下面进行主讲,请几位高新区的主任每人讲8—10分钟。首先请第一位,中关村管委会的赵慧君副主任发言,大家欢迎!


http://imgs.focus.cn/upload/pics/38405/a_384047595.jpg

△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 赵慧君

  

    赵慧君: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特别高兴能有机会参加这次“双月谈”,我听到体改要开这次座谈会,特别高兴也很亲切。因为我原来在科技部工作,体改研究会成立的时候我在科技部,在改革研究会也有一个职务。今天参加会的都是我部里的部长、司长,还有直接分管我的领导,还有各位高新区创新发展一线的企业家、理论专家,所以我发言真是诚惶诚恐的。按照会议主题的要求讲两个方面的情况,一个是中关村发展引领新经济的情况,二是谈两点体会。

    中关村是第一个国家高新区,也是第一个自创区,这些年一直坚持改革创新引领区域发展,特别是在现在经济发展进入动力转换的时期。中关村还是依靠改革和创新催生了以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和分享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模式,我们也稍微总结了一下,这种引领新经济的作用、新经济区域发展引领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引领新技术。中关村确实拥有特别密集的高校院所以及创新企业,有300多家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这样的创新资源密集程度可能在全世界也是比较少见的。特别是近两年中关村在各个部委的支持下,在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方面有了一些土破,在这样的保障和激励下,在很多技术创新方面跟全球同步,甚至有些已经领先,比如在人工智能、石墨烯,包括靶向免疫方面都处于国际科技领先的地位。从中关村科技辐射作用来看,包括整个北京市技术合同交易额3400多亿,占全国35%,有80%以上是转让给北京以外地区。

    二是引领新模式。在众创方面,在中关村出现了以创新工场为代表的新经济企业,我们叫做众创空间,实际上也是一种孵化器。众创空间这一轮特点是民营资本主导,最大优势是能够发挥市场机制,发现和判断新技术价值方面的作用,这是不同以往事业单位性质的孵化器一个最大的优势,也是它将来发展最大的空间和活力所在。

    在众包方面我们有百度、小米,他们在做知识众包和研发众包。比如京东众包通过这个平台征集兼职的配送人员,很多不是他自己的合同配送员工,每天配送达到10万单,大大超出了原来自己的配送队伍。在众服方面我们有中关村的创业大街和整合的各种创业服务,是一个科技服务业高度集聚的地方。在众筹方面有天使汇,包括36个股权众筹平台和全国第一家股权众筹的行业组织,也培养了很多独角兽企业。

    三是引领新业态。这些年实施互联网+的战略,中关村出现了小租、短租、今日头条大批分享经济的领军企业。特别是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促进各个行业,特别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比如大北农农业+互联网,这些正在深刻的改变着行业的发展模式。

    四是引领新的金融。中关村天使投资创投确实非常活跃,今年上半年全国天使投资发生的案例,包括披露的金额在全国占45%以上,创业投资金额在48%,互联网金融发展也非常快,出现了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中关村今年上市公司市值达到4.8万亿,比去年增幅45%。在这种经济模式的带动下,中关村自己发展了,对北京市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也特别明显。2015年整个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是4.07万亿,增加5500多亿,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达到36.8%,接近40%,拉动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新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贡献。不仅是中关村,全国各个地区的高新区都是作为局部创新功能优化的功能,不仅在结构转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等方面都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谈两点体会:

    一是必须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仅是中关村,也是各个高新区最后实现发展的根本所在。前两年制定中关村条例的时候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深化改革的先行区,开放创新的引领区,要素聚集区,实际上核心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集聚要素、优化环境,这几年中关村在政策方面有一些先行先试,包括1+6、新四条、股权激励、互联网金融的综合改革、出入境政策试点等等,这些都是很多年来一直想突破,但是突破难度比较大的政策障碍,这些政策的先行先试,包括在全国的推广,确实非常好的释放了创新发展的活力,对中关村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所以我们第一个体会是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加强政策创新,才是中关村和其他高新区发展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和基本经验。

    二是要构建一种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治理的格局。特别是中关村管委会管理体制比较特殊,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我们的主要职能是调查规划、统筹协调、规范服务,没有一项行政审批,也没有执法权。这种体制也迫使我们更好地能够为企业服务,增强服务意识,也迫使我们更加需要能很好的理清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边界,能够让三者职责各得其所。比如说我们实施瞪羚计划,管委会负责组织和监管,提供财政资金,中关村担保公司负责企业担保申请和资格认定,中关村有一个企业促进会负责信用评级,银行向企业发动贷款,环环相扣,各司其职,一方面使政府能够避免过多干预计划实施,同时保证专业的事专业机构来做,提高了组织实施的效率。中关村有200多家各类社会组织,包括产业联盟和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面向行业组织创新,在标准制定、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很好的作用,同时也是我们采购服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对象,我们很多计划项目过程管理都是在委托这些社会组织再做,为中关村创业发展也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我就简单汇报这些,特别感谢体改委员会组织的这次论坛,祝“创新双月谈”越办越好,成为高新区交流的平台,成为高新区的思想库,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撑。谢谢!

    

    张景安:有请济南高新区的主任发言。


http://imgs.focus.cn/upload/pics/38405/b_384047124.jpg

△ 济南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徐群

  

    徐群:各位领导,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今天这样一个会,接到通知之后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请教的机会,所以过来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

    我是火炬的老朋友,我是从2000年担任济南软件园的主任,也是第一任主任,中间有3年多到社科院,还是没有离开火炬的阵营。去年年底市里把我派过来,主管高新区工作,在高新区工作16年了。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改革,我就说点干货,说说济南高新区正在探索和正在试点的一些尝试,把一些想法和一些做法汇报一下。

    25年来发展到今天这一个阶段,我们感觉有很多东西都很成熟很相似,都已经运行的很成熟,但是高新区的体量跟原来不一样。高新区以前的时候我们体量比较小,占比比较小,人也比较少,但是现在不是了。从国务院批准文件上每个高新区的地盘也不过是十几平方公里,比较小的地盘,但实际上每个高新区真正管的区域都是上百平方公里。这次回来之后我们市里再一次把一些区域切给高新区代管,现在济南高新区实际代管区域已经超过200平方公里,我们去年财政拨款100多个亿。这样一个体量有很多长期制约我们的东西我们必须有所破有所立。济南很不幸前任的书记、市长出事了,现在市委书记原来在上海工作,曾经到昆明,到过南昌当市长、当书记,这次从南昌调到济南,去年3月份来的。来了以后第一站到区县看的时候,第一站就到高新区,当时谈了几件事。一是高新区体制机制问题,高新区弄的跟机关一样,非常死气沉沉的。二是权力问题,高新区做什么事情都得到市属部门绕圈,效率很低,这肯定也不行。三是高新区发展空间很小,不能做大开大合的产业布局,那也不行。所以要求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高新区要进行体制机制改革的准备,到去年年底之前把我又调回高新区,给我的任务第一是要改革,半年的时间抓改革、促发展,重点是在改革。

    汇报一下我们改革的成绩。第一,围绕发展构建最具有执行力的管理体系。四大体系,一是立足于大部制的行政体系的整合,这次我们的整合是最彻底的一次,我们把整个高新区所有第二产业整合成一个部门,所有第三产业整合成一个部门,把所有社会民生整合成一个部门,都是一个局管所有的一个面的事。影响最大的是我们把整个建设管理,从发改委批立项的职能到国土、规划、建委一直到最后发房产证全流程整合到一个局,这样把高新区所有的部门压缩到14个部门,完全大部制。这是一个高效率的行政体系。

    二是我们要构造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招商服务体系。原来高新区机关的人多,真正干园区的人少,这次调整之后组建了高新区的投资促进中心,用了原来一个平级的事业单位的壳,构成了高新区的投资促进中心。由8个专业园区,2个和窗口单位和1个支撑单位构成,一共是11个单位,聚集300多人,市里投资促进局加上各个区县,10个县区所有投资促进局、投资促进中心加起来不到10个人,我们有足够的力量实现园区专业化。原来也探讨过园区必须专业化,不是专业化的园区以后是没有出路、没有生命力的。

    三是强化社会治理体系。高新区无一例外的都需要跟过去的农村打交道,都需要管理几万、十几万的村民,这些农民以后变成居民,在这个过程中怎么能够长治久安,怎么能够让老百姓随着高新区的发展也能够融入到社会当中,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让他也富裕起来,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提出来六个高新的建设,包括诚信工程等,这些体系的建设需要强大的社会治理体系。以前这项工作在高新区特别容易被忽视,老觉得这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工作,实际上非常重要,它是大保障。

    四是我们有一个高新区的投融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平台,我们有一个平台公司,高新控股集团,现在这个集团已经接近400亿,对土地规划、对PPP项目模式的延伸,对参与各种基金的投资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里面最大的亮点是大部制。

    第二,围绕效率全面落实高新区放权政策。对高新区放权,在全国的高新区都是在不断重复的问题,但是这么多年来,从我到高新区工作就面临着市里放权的问题,一茬一茬领导都说要放权,要举全市之力支持高新区工作,但是真正放下来的都是麻烦。这次市委市政府强力支持放权,以前是在放权和授权的问题上老是扯不清,尽管我们有《高新区条例》,但实际上它是把应该授权的变成了委托,委托之后就不是一个行使权利的主体,授权的又不肯授权,拿出种种规定,比如规划权从国务院有各种各样的法规不允许往下放权,这次市委对我们支持很大,所有部门49个部门全部刻二号章交给高新区,交给高新区之后以后能商量就商量,不能商量的就用二号章一盖就等于你盖章了,先办这个事。办完这个事再商量授权,因为最终的目的不是用他的二号章,而是要让我的章管用。49个二号章7月1号拿到,全市3200多项权利全部授予高新区,现在我的章管用了,这样来保证委托和授权到位。当然每年要检查,谁收回去章了还要问责的。

    第三,对高新区内部围绕着活力实施无差别的人力资源管理。我们经常笑话印度人,说印度人落后,人生活的有差别,说起来我们比人家还可笑,我们一样的人,出生没差别,上学也没差别,但是后来变成有公务员、有事业身份,事业身份分很多种,企业身份也分很多种,各种身份很难逾越。将来医疗和养老保险都一样的话,其实公务员也不过是一份差事,高新区在用人体制机制上有了变革,所以我们搞了双轨制。所有人员,包括我在内,档案、身份、职级统统挂起来,实现全员岗位聘任制,全员KPI考核,全员末位淘汰。招的人和原来体制内的人按考核说话,包括以后的部门排序和一些人的排序,以前是部门组织部老排在前面,以后是每年按考核分数重新排,这样变成了一种动态的机制。这件事情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好处。中国每个人都把公家的事变成自家的事没有干不好的。共产党员先进性就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东西,如果有可能我们都把它拿过来用,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当地的一个报纸,到高新区来采访,问我一件事,说KPI考核完以后,实际上跟企业一样是考核工资,而不是原来根据座位、根据帽子来确定谁发多少工资,这个变化很大,说是不是属于乱花钱。我说你要记住,社会主义劳动分配的原则叫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是按座位分配,也不是按帽子分配,大家都发一样的钱肯定是不对的,我们按考核、按贡献重新确定分配,这一定是我们应该走的一条路。

    我刚才汇报了三个主要的改革,在今年上半年都已经全部完成了。高新区从区域布局上我们叫一区两城两股,一个临空经济示范区,把济南机场周边这一块划给高新区,济南机场很快要扩展成为两个航站楼四条跑道,变成华东和华北比较重要的机场,把机场周边临空经济示范区这一块交给高新区。这是一区。两城两股一个是智能装备城、一个是生命城,还有一个齐鲁智慧城,还有一个齐鲁创新城。老三样不行,我们现在着力在构建的是适宜创新型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人才支撑平台、技术支撑平台和融资平台三大平台的建设,对我们未来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集聚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最近国务院批准包括济南、青岛在内的六个高新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一个部分,我们也希望济南高新区除了自己招商引资,我们的成果转化等以外,对带动全省产业升级,促进全省产业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型也发挥更多的作用。因为我们现在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长城所这么多年来给了我们很多的指导,下一步恳请各位领导多到济南看一看,多指导。我就汇报这些,谢谢!

    

    张景安:讲的非常好。我听的非常感动,我在徐部长的领导下在火炬中心当过主任,也当过体改司的司长,听了以后特别的感动。你这个做法第一我们坚决支持,第二我们发动一切老领导进行调查,另外发动社会给你们力量,改革要有支持的力量,没有力量不行,单枪匹马不行,搞不了改革,要有大的推动力。再一次对你表示支持、感谢和敬意,谢谢!

    下面有请合肥高新区工委书记,也是主任宋主任做报告,大家欢迎!


http://imgs.focus.cn/upload/pics/38405/b_384049052.jpg

△ 合肥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宋道军

    宋道军:刚才两位同行,中关村的赵主任,济南高新区的徐主任发言我非常感动,徐主任干的活跟我干的活是一样的,高新区发展了25年以后,今年都是25周年,他面临的问题和我们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地方,刚才徐主任谈了改革市里面已经授权给他们,书记亲自关心,我们现在也在大动干戈的在搞一些改革。的的确确开发区发展25年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当然上海处于改革的前沿比我们发展的快一点,原来的体制机制已经不适应开发区的发展了。刚才听了德禄主任介绍的情况我也深受感动,所以这一次参加座谈会对我们启发很大,受益也很大,很高兴。我把合肥高新区的情况简单向各位领导和专家做一个介绍,然后把高新区一些具体的做法也跟大家共同分享。

    合肥高新区是全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也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首批双创示范基地。目前合肥高新区在全国146家高新区中排名47位,经过25年的发展和合肥高新区一代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合肥高新区已经成为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战略基地,我们已经集聚了各类企业1.6万家,培养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各类上市公司基本上占了安徽省的1/4。各类创业人才、企业领军人才、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发机构在全省的集聚度也是最高的,目前合肥高新区已经成为安徽省创新能力最强、创新氛围最活跃、也是创新成果最多的产业基地。今年4月26号习近平总书记莅临合肥高新区视察,主要视察合肥高新区在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视察的时候当时中办提了一个要求,最早总书记到合肥看只看两个企业,因为时间只有半个小时,后来我们觉得看两个企业基本上时间都在路上折腾完了,而且也不能代表合肥这么多年的科技创新成果,所以合肥和中办商量是不是把合肥创业成果集中在一块给总书记看,后来中办同意了,说给你们40分钟,提了四个要求。第一个要求,不看国外的产品,国资企业的产品一概不看。第二,都是具有国内自主创新企业的产品。第三,国内一流。第四,符合国家战略的。所谓符合国家战略,比如说军工企业、军工产品。按照这三个要求我们当时在高新区中科大技术研究院的一个展厅选了整个合肥的79项产品,里面有68项是出自高新区。主要集中在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包括智慧新能源,都是一些研究的最新成果。原来给我们40分钟,最后总书记看了80分钟,本来并没有讲话,看了以后他自己很兴奋,在大厅里对科研人员和企业家发表了即兴讲话,讲了40分钟。他说这些科研成果表明你们在新型产业发展方面动作快、力度大、成绩显著,他对在场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说,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来这么多优秀人才,合肥是一个创新的天地。在省里开大会时候他说安徽省原来是农业大省,现在要给安徽省提一个级,安徽省也是科技大省。

    第二个方面,汇报一下高新区在创新引领发展方面的工作体会。

    像我们的开发区地处中部,能够跻身全国开发区第一方阵,我们确实有一些做法跟其他开发区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1、高新区坚定不移的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创新,不同时期大家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只不过改革的力度和大小不一样,他们现在改革的力度非常大,是在全市的支持下在改,现在我们高新区是关起门来在改,我们在外地学习和调研,希望到年底把高新区做成全新的体制和机制。我是开发区的一个老兵,从2003年到开发区工作,对于开发区的整个建设发展,我们始终觉得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必须时时刻刻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才能够促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才能吸引全球各类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不断的积累,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开发区就像孩子成长一样,孩子已经是年轻人了,还让他穿小学时候的衣服,那肯定会约束他的发展,所以我们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实际上是改革不适应高新区发展的体制机制,包括一些制度。

    我们也像徐主任讲的一样,开发区虽然是政府派出机构,但是我们是按企业化的运作管理开发区,不把开发区作为一个政府机构,一旦作为政府机构去运作,就避免不了行政效率的低下,避免不了管理效能的低下,包括官僚主义横行的种种迹象都会出来。所以我们按照企业化的模式来运作,那就意味着你的考核、你的体制机制都是企业这一套。我们也是末位淘汰,局长以及各个部门每个季度都在排名考验绩效,排名与绩效挂钩。

    2、解放思想,坚持用改革的变化和开放的态度来办好我们的事情。改革开放始终应该是开发区要坚持的真理,开发区已经成立了25周年,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在新旧观念激烈碰撞和新旧制度激烈冲突的不同时期,应该说开发区干部还是处在最前沿的,始终能够做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始终按照这一个原则。本身开发区就是一个试验田,所以我们比市里约束更少一些,因此我们遇到问题也是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不争论、不折腾去做。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难题,用开放的态度吸引各类人才,包括把各类资源汇聚到开发区。

    这是开发区建设多年最受益的,只要遇到问题适合我们的发展,有利于科技创新我们就把它改掉。外地的也好,本地的也好,只要有好的做法拿来就为我所用,我要学习,改革和开放的思路必须是开发区要坚持的一条真理。

    3、我们始终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激励创新资源的氛围。创新发展环境包括为创新企业配套的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为吸引和留住各类创新人才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为创新企业发展提供高效快捷的政务环境,特别是鼓励宽容失败的创业环境。合肥高新区在个头上和中关村比、和上海张江比,甚至跟深圳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们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合肥现在的投资环境应该是全国最好之一。合肥高新区的投资环境又是合肥最优的,这一点我们非常自豪也非常有信心。就是因为我们的投资环境最好最优,所以才使得我们地处中部这么一个开发区,能够跻身于全国开发区的第一方阵。这么多年合肥的快速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合肥市在2005年,十年前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省会城市里都是排在20位左右,经过十年的发展,到今年上半年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全排在全国省会城市的前十。2013年被美国的经济学人杂志评为全国GDP增长最快的城市。

    4、充分发挥利用好合肥的高新区优势,打好研产结合的桥梁。作为开发区来说,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产业化,我们要把这个桥梁搭建好。同时搭建科研转化为产业的大平台。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合肥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建设成为合肥市,包括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智能家电、公共安全四大创新研究平台,五年前已经落户开发区,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新的时期,省市区三级政府投资了几十个亿,建设了中国科技大学先进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包括合肥大学智能创新研究院,拿出30亿干这件事,集聚了100多家创新企业,包括海外留学生,效果非常好。

    为了契合国家战略,落实国家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合肥市拟计划在开发区大概投资两、三百亿,建设国家量子通信实验室、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研究中心、高端设备产业化研究中心、分布式智慧新能源研发产业化中心、集成电路研究中心等七大中心。那个时候我在发改委工作,做2016年的预算,公务员的工资,包括民生工程等等所有的钱都投入完了,合肥还有几百个亿花不掉,书记说用这几百个亿发展创新平台。所以我们有更加雄厚的财力支持这一块的发展。下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强化高新区的原始创新和源头创新的能力,下一步下好先头棋,未来高新区的发展谁能走在前面,关键看怎么布局,主要还是创新能力的布局,包括源头研发的布局。怎么集聚更多的人才,不仅来到这里,还要留在这里。

    合肥的做法也是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仅供各位领导和专家参考。合肥是发展非常快的城市,新一轮的国家规划里对合肥的定义也非常高,一个是长三角副中心,一个是合肥也被国家规划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十三五”结束合肥通高铁的密度在全国排在第二位,交通非常便利。国家最近又把合肥评为国家综合中心,为合肥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我们未来有信心在创新方面当好排头兵,走在前面。当然我们还有很多不足的做法,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经常到合肥高新区走一走、看一看,指导和帮助我们创新。

    我就简单介绍这么多,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张景安:非常感谢宋主任精彩的讲话。下面请天津高新区聂伟迅副主任发言。

http://imgs.focus.cn/upload/pics/38405/a_384049385.jpg

△ 天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聂伟迅

    聂伟迅:尊敬的冠华部长,我是天津高新区的管委会副主任聂伟迅。今天我代表天津高新区的管委会主任出席今天的会议,很难得的一个学习机会,也非常荣幸,很受教育、很受启发。

    我作为高新区的一员谈几点我自己的思考。

    第一,借用总书记七一的讲话叫不忘初心,以创新创业生态为使命。所谓不忘初心,火炬计划从88年开始,我们当时提出来叫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昨天志宏主任在天津高新区参加活动,发布天津高新区的独角兽企业。他讲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我觉得可能是一个新的提法,但是总的是说高新区的定位是什么,高新区的属性是什么,高新区姓高、姓新。总书记讲又高又新,所以我们和开发区和保税区不同。记得曾经在一个杂志上看过,全国有名有姓的开发区,包括高新区2000多家,我是山东人,我们家在鲁西南,山东肥城,我们的村里叫洼里村,村里也有开发区。回村的时候给我发了一个杯子,叫洼里开发区,实际上我们高新区的发展已经严重的同质化、趋同,但是我们始终要记住不忘初心。

    高新区的属性是什么?实际上高新区一开始的定位就很清晰,但是往往我们远行之后忘了自己的身份,忘了自己的属性。高新区的发展一定不是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和GDP的规模,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创新创业的生态,我们的目标是为创业者、创新者营造一个优良的创业环境。我们的目标实际上是定位高新区就是一个创新创业的集聚区,我们不是一个经济功能区。所以我说高新区的发展走到今天,它的GDP的高速增长,它的规模只是它发展的结果。我们把环境打造好,这个结果就自然而然好了。

    我有几个数据,比如说天津高新区全区域投入占GDP7.4%,高新区连续55个月在全市的GDP增速排第一,我们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全市的1/6。我们的授权专利占全市的1/5,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占全市1/4。我们的众创空间国家级高企占全市1/3,国家级孵化器和新三板挂牌企业和上市的公司占全市的1/2。应该说按照五中全会总书记的讲话,我们实现了有质量、有效率、没有水分的增长,这是我们发展的结果,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所以第一个观点就是要不忘初心,以创新创业生态为使命。

    第二,坚持服务,以创新浓度聚商为手段。很多人都问我,你们高新区为什么发展的好,我也在想这个问题。天津高新区地理位置有点像中关村,周边是高校云集,市区的一部分。为什么这么好?当时我给他们的回答,我说高新区整个团队所有的在编在职的人员不到300人,成立之初只有十几二十个人,为什么好?这是我们无为而治,当然不是在否认我们所做的工作。旁边有一个区,一个工商局有300多人,每天都在找事干,实际上高新区的人少,导致了很多要去管企业的事,要去干预企业的事没有去做,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所以我说无为而治,但是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变成了顺势而为。创新浓度理论是北大的教授提出来的,他说一个区域你的创新要素和创新浓度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创业者、创新者才会自发的聚集,科技型企业才会不断的涌现。所以我们高新区的这种实践就证明了我们在一个地方一定要形成一个浓度,在这个浓度下我们去推动去顺势而为,这就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所以这些年我们搭建了很多的创新平台,组织了230万平米孵化载体,拥有150多家各类的第三方机构和社会组织,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最近这五年来全部都是扶持政策。所有的企业创业者、创新者到我这儿来政策都是一样的,我们不推崇一企一策,一企一策是人治不是法治,所以高新区要践行这样的精神,同时我们搭建了这样的环境,聚升了这样的创新浓度之后我们有受益匪浅。

    比如说我们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中得到了北京和河北各方面的支持和资源。高新区最终的发展还是以企业为先、以企业为主,天津高新区发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科技小巨人企业顶天立地,现在也推广到全国的。我们科技型中小企业有15000多家,科技小巨人企业600多家,昨天发布的独角兽企业,在榜单上是2家,还有没有发布的。潜在的独角兽企业有9家,这不包括还有2家没有发布,因为受他们整个企业商业秘密的影响。我想起了五中全会中央精神里面的一句话,说创新发展作为区域的创新发展,一定是要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既然高新区以企业为荣,以企业为天,你做好环境、做好服务,就是为了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独角兽是我们这个时期的创新型企业,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天津高新区的创新型企业。

    第三,高新区担当重任,以创新发展引擎为追求。在这次全国创新大会上,习总书记讲要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聚集规律,因地制宜地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型城市。总书记把这个分为三个层次,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型城市,区域创新中心。我们一直在思考,在天津既有高新区,现在我们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又有自贸区,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两个区域的定位,实际上是不同的。自贸区是从当年开发区,都是引申于科技思维,先行先试的思维,我们做创新改革试验,从开发区到保税区到新区到现在的自贸区,实际上就是沿着一条线以对方开放为主体的外向型经济增长的方式,但是高新区一直沿着高新区的路线,从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到现在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这样的一个路径到了今天的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结起来一句话,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的内生型的经济增长,这是两条路,但是我一直不认同说自贸区是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高新区只是为地方上做一些创新要素的聚集,不是。我认为高新区也一样是为国家试制度,我们从科技和经济的融合到今天是全面科技创新的改革试验,是全面创新。所以在高新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体制机制的创新。

    去年我们开展了创通票制度的试验,简单的说就是通过互联网系统把政府资源配置的流程再造。从中央到地方上取消审批权、下放审批权,我们今天把政府持有的资源,像公共财政的资金拿出来,让第三方,让市场说了算,让他去配置,让他去发这个钱到需要的企业。所以创通票制度的实施这一年半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为什么?因为我们真正的践行了高新区的创新改革试验的使命,我们真正服务于企业,真正在营造环境。当然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专家、老领导,也是发达高新区的同行,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向大家学习的地方,也期待大家能更多得到天津高新区给我们更多的指导。谢谢!

    

    张景安:下面有请西安高新区王斌书记发言,大家欢迎!

http://imgs.focus.cn/upload/pics/38406/b_384050182.jpg

△ 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书记 王斌

    王斌:尊敬的徐部长,尊敬的各位领导,今天我代表西安高新区参加创新双月谈的活动,感到非常荣幸。这么多专家、这么多老领导在这里,刚才几位专家、几位高新区的负责同志谈了自己的意见,对我的工作非常有启发,我从西安高新区的工作实践出发谈几点体会。

    第一,我们这些年做了体制机制的创新,尤其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情况下如何发展国家高新区,这个方面对我们提出了挑战。尤其是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西安高新区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我们实行了合同制,采取了末位淘汰,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下如何克服体制机制的障碍,对地方的高新区造成了多多少少的影响,因为大家理解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高新区做了一些探索,一个方面我们搞了三项机制。陕西省委省政府搞的,确切的说是省委书记搞的。三项机制第一个是干部的激励鼓励机制,第二个是干部的容错纠错机制,第三个是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

    干部的鼓励激励机制明确可以进行奖励,对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好的,省委刘书记还讲到可以奖励100万类似这样的提法,省委也出了专门的文件,高新区也专门出的文件。这也是基于高新区的属性向省委提了一些意见,以确保高新区的体制机制继续保持这方面的活力,否则同志们也担心,搞了一些有益性的探索,会不会犯错误,巡视组来会不会提出这方面的意见,所以需要我们上面有强有力的支持。我们也非常高兴地看到前一段时期科技部领了很多中央的媒体到我们高新区去,而且我们最近在大力度的宣传高新区,宣传我们国家高新区的成就和做法,我觉得非常好,从上层、从高层能够给我们支持的声音,这种声音就是我们发展的内在的动力,我们感到很有信心。所以我们希望科技部的这种活动是不是坚持下去,因为我们要在舆论上给大家营造一种非常宽松的环境,这样大家才能够发展。

    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是管理者的创新。我认为我们国家级高新区要搞创新,首先是管理者要创新。管理者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国家层面的管理,具体的就是科技部的管理者的创新,第二个层面就是基层的开发区管委会的干部职工我们也要创新。这两个方面的创新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全面创新。刚才天津的聂主任也在讲我们要不忘初心,确实我们应该不忘初心,但是不忘初心也是面临挑战的,要给地方做贡献。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既要做到符合国家的相关的政策,符合党的政策,又要给地方经济做贡献,又要实现高新区的创新发展。

    比如说国家的行政法体系跟国家大法相冲突这个问题是非常普遍的,总书记在讲话中没有说到这个方面,所谓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实际上是部门法上位法打架的问题。我们曾经有这样一个想法,我们想申请国家级高新区将来能不能向国务院的法制部门申请实行“依法治国”的示范园区。要义在于在依法治国的园区里可以直接适用全国人大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法律,其他的地方性的法规,其他的这些东西能不能不实行。我看到我们国家的司法体制也在做调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在上海、深圳等一些地方直接设置派驻机构,最高院的法庭肯定是适用全国人大的法律的,这样才能破解体制机制的问题。我们体制机制不停的创新,实际上是部门打架的过程。高新区发展25年,收了又授,授了又收,有一个反复的过程。过程中就存在博弈的问题,靠谁博弈?靠省委书记,换个省委书记、换个市委书记是不是就不行了,马上就出现收起这件事情,怎么办?只能靠制度。搞创新型国家,在中央层面应该有这样创新的制度,把创新要上升为国家的法律,这样大家才能遵守,才能约束,因为权力是要约束的,绝对的权力一定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一定要向下延伸,一定会干涉创新,这是两个方面矛盾的方面。同时怎么处理好这个关系,我们也在做一些有益的探索。我们搞了一个三项机制,从省委省政府的角度保证开发区的职能。

    高新区是最创新的,只要有政策我们立马敢创新,我们内部搞了一个更加有棱角的创新,鼓励大家冲破体制机制的障碍,鼓励大家冲破体制机制的束缚。我们创新的出发点还是在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大量的篇幅用于怎么样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在应用型方面的创新,省委省政府出台鼓励创新意见中对于高校老师的兼职和国有资产的处置等等做了规定,比如国有资产5000万就可以处理。所以体制机制的创新要让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够出来,建立一个很好的利益分享机制,这是我们所要做的一个重要的探索。所以这次三项机制的重要任务就是朝这方面布局,实际上也取得了一些效果。

    今年前半年高新区的企业数量突破6万家,专利申请数大幅增加,前半年有5000多件,授权有3000件,大家创新的活力已经建立起来了,主要是靠体制机制的创新。把我们这三项机制拿出来跟大家分享,看能不能起到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的作用。大胆建议,从中央层面,从老领导的层面,能给我们地方高新区呼一呼,给我们创造一种好的环境。科技部统一的宣传,一个月内密集的宣传国家级高新区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把它累积起来,在地方已经造了一种势,当正能量的声音压迫负能量声音的时候发现大家都说你好,希望能够很好的坚持。长城研究所从战略层面,对中央有影响力的战略研究所希望多发出声音,能够使高新区的声音大起来。我们是战略先行者,我们是先锋。

    高新区在这种客观环境下如何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二次创业,刚才讲到舆论宣传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必须要走出去。国家级高新区一定要走出去,发展到目前的程度,全国有2000多个有名有姓的高新区,有一百五十个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怎么办?有两条路必须要走。第一国家级高新区应该联合起来,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区域性开发区竞争的情况,一个招商的项目、一个创新的项目大家互相竞争。郑州跟我们争,成都跟我们争,最后弟兄们打架,打的不亦乐乎,肯定不行。国家级高新区就是一支八路军的队伍,最后我们内部还出现不停的争斗,对国家级高新区在国家中的形象会大打折扣,所以国家级高新区第一个我们要互相联动,建立一个统筹机构,统一指挥我们在全国战场的战役。正常的竞争还是必要的,但是不要搞成恶性的竞争,影响了下一步的科技创新。为了一个国家级的中心我们争来争去,结果大家竞相让价,弄得我们不值钱了,国家级高新区到处在求人。所以在这方面是不是有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统一的联动系统。

    国家级高新区要坚定不移的走出去,我们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不是批多少国家级高新区,批500个国家级高新区最后还不如一个好的国家级高新区走出去,沿“一带一路”,沿国家的布局发展,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如果我们批了五、六百个国家级高新区,结果良莠不齐,层次不齐也不行,我们经常接待国家级高新区,每天接待任务很重,每个礼拜都有国家级高新区的同志们学习交流体会。说到底是不是有点多了,是不是现有的优势没有出去,是不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作用没有发挥,没有发挥政府就有意见。比如西安高新区要辐射带动区县发展,要辐射带动各地市的创新驱动的发展,否则这个作用很差,老百姓就不会认可你,有意见就会变成体制机制的障碍。作为国家层面要鼓励国家机关走出去,考核指标方面要有走出去的考核指标,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初心说给其他人去听,把我们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要让老百姓听,要让老百姓支持我们这个事,要让领导们支持我们这个事,我们干的就是创新的事,要让同志们支持,这样事业才能干大。否则我们总不走出去,最后陕西每个地市都有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大家在一起竞争,感觉作用发挥的不是很明显。

    第三,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科技创新的牛鼻子在于科技金融的创新,科技与金融不结合怎么创新也没用,要让创新者将来有回报、有钱,让公司上市,有影响力,我们做的一些相关的探索,提点建议。西安高新区建了一个信用平台,管委会建了一个信用平台,陕西省78万家企业都在我们这个平台,所有来自于政府的信息,房产的、抵押的、工商注册的,还有税收的,所有信息都在我们平台上,而且我们一天24小时不停的抓取企业的任何信息,包括法人代表的任何信息。基于78万家的企业平台我们已经把它用了起来,原来政府搞信用平台主要是搞管理,我们搞信用平台主要是要用,要创新,我们跟若干个金融机构进行结合,在现场推出了金融产品,实现了企业可以不抵押、可以不质押,什么都不用,只要一上线,点个贷款,马上就可以贷款,当时即时就可以贷款。为什么?金融机构不需要再去评估这些数据的准确性,他们搞了一堆的财务数据也不一定是真的,但是政府提供的金融平台一定是真的,他们在线上就可以搞互联网金融的服务。

    现在贷款余额有30多个亿,类似于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搞的项目,几千家企业通过信用的方式,通过在网上即时点击的方式,当日获得的贷款,而且是按日计息,随借随还。

    不到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也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对西安高新区一贯以来的支持和理解,也欢迎大家到高新区来给我们提供宝贵的意见和批评的意见,让西安高新区发展的更好。谢谢大家!

    

    张景安:下面欢迎广州高新区政研室陈永品主任发言。

http://imgs.focus.cn/upload/pics/38406/a_384050625.jpg

△ 广州高新区政研室主任 陈永品

    陈永品: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来参加创新双月谈的活动,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我讲两个问题。

    第一,如何示范创新创业的裂变效应。主要是想发展共享经济,高新区成立25年,集聚了一批创新企业,他们的产品走向了天花板,市场份额也就这么大,但是资源优势怎么发挥,讲一个案例。比如检验检测行业做到15个亿,怎么增长,怎么成为独角兽,他用客户资源的平台、研发的平台、咨询的平台不断的孵化企业,每天一家,搞了300多家,华夏银行授信100亿,参股了投资的银行无偿贷款,能不能通过这种办法使老企业再生,老企业就成为了平台经济。动物的器官变成人的器官,最大做到七、八个亿,但是通过上市有了资本的平台,把科技成果孵化成产业的经验,在全世界找项目,培养了20多家。《焦点访谈》访谈了一家企业人工角膜,全国需要换角膜的患者有500万,实际活体捐献只有5000例。他们的角膜卖出去但推广不了,没人会做,他还要自己培训医生。所以我建议政府的资源要对他进行配置。

   第二,如何推广使用创新新产品、新技术,培养独角兽企业。全世界领先的、全国领先的企业找20家,但是这些企业走不出来,发展不大,为什么?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个海域高分子材料,我们在这里开会,他可以在那里刷墙,涂料里用的就是水,每次招投标就败下阵来,全国有上万亿的市场,是一种绿色革命,但是政府不采购。国家搞高强度的时候,中关村极力推广,采购了200多亿的中关村产品。还有和讯生产的质谱议,可以测雾霾从哪个地方来,这么好的东西也推不出去,遇到困惑,建议我们好好的把实用新产品技术的机制研究出来,把它推广出去。谢谢!  

  张景安:下面有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胡钰发言。

http://imgs.focus.cn/upload/pics/38406/a_384050791.jpg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党委书记 胡钰

    胡钰:谈几个认识,一个是关注高新区形象建设。过去十年我一直负责科技的宣传,我感觉整个科技人非常的实在,大家埋头做事,只做不说,能不说就不说,但这个时代已经进入媒介化的时代。每个人获得的社会信息来自于什么,我们每天要刷多少次手机,最新的每天要摸150次手机,所有的信息不管领导也好,普通群众也好,都来自于媒介对我们的报道,如果媒介上我们有好的形象,我们做事情就会获得更多的资源。2006年开全国科技大会,我们出了自主创新的战略,徐部长安排我们带队做自主创新报告团前面巡讲,其实就是要形成一个共识,在现代媒介化社会中我们更需要构建很好的高新区形象。对内是为高新区获得更多的资源,对外是树立中国的好的形象。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了,我们要能够引领世界的发展,要发出中国的声音,但是我们在“一带一路”上,在各个领域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中国的企业在外面做的很多很好的项目,但是BBC拍了一个片子,说中国人来了,丑化中国人,使得我们的项目在当地停工下马。非正面的交锋对我们来说还是很大的挑战。

    第二,高新区在双创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整合资源。高新区过去整合了大量的产业资源,双创背景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的智力资源从哪里来,怎么能够成为创新中的创新者,引领中的引领者,高校是非常重要的创新者。启迪孵化器,包括跟微软一起做的全球创新学院,总书记和奥巴马联合发了贺信,总书记亲自去看,这都是我们现在高校里面很重要的创新资源。去年清华也发起成立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联盟,137所高校参与,BAT三大家互联网企业,包括微软、英特尔都参加了。这个是符合创新规律的,创新从本质上是反权威的,反权威的创新者来自于青年人。我最近关注了很多青年创新者,举一个总理见过的创新者做创意视频传播的例子。他的创始人告诉我,他的公司里都是93年出生的,主要的核心的员工,我说还有没有年纪大的,他说年纪大的有一个,是85年出生的。总理见过的创新企业里面年纪最大的是85年的。

    第三,高新区如何推动产业创新。我现在在清华依然在做创新,很重要的是我成立了清华大学文创组织,把大量的文创资源整合在一起。包括音乐、电视、设计、旅游、版权等等。实体产品的创新,既是技术品,也是艺术品,更重要的是创新要以需求为导向,现在人的需求更多的是来自于精神的产品。未来我们能做的创新,做产业结构调整的话,文创是重要的方面。最近有一个年轻人,也是我们的校友,刚刚获得雨果奖,科幻奖,转化很快。还有《大鱼海棠》最近青岛高新区请他去做衍生品。

    第四,高新区要吸引人才,要创造更好的软环境,不仅是产业配套,更是以人为本。我们在中关村做今日头条的公司,我问他需要什么资源,他说就需要一点,学校。我们的年轻人别的不需要,钱都不需要,需要我们的孩子接受更好的资源。

  张景安:下面请盛景网联合伙人杨跃承发言。

http://imgs.focus.cn/upload/pics/38406/b_384051048.jpg

△ 盛景网联合伙人 杨跃承

    杨跃承: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新区就是核心载体。

    第一,高新区到了战略转型提升的新的节点。讲这么一个观点,一是要实现功能定位的转型。原来我们讲高新区主要是讲支撑,支撑发展。支撑发展是做大做强,这一轮我们要做引领,也就是总书记讲的要做又高又新。二是要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向人才经济向资本经济向创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这是整个经济结构的转换。三是动力的转换。从投资到创新创业这方面的转换。园区一般考核固定资产投资,我们倡导股权投资。还有一个转换是从自身的发展怎么到共同的发展,这是一个理念上的转型。我们不要只关心自我的发展,应该更多的去关心共同的发展和带动周边的发展。

    第二,园区的发展应该从重资产向轻资产运营转变。我们以前做大做强的思想就是大招商、大项目,现在园区普遍意义上都是两、三百平方公里,看杭州高新区还是不到80平方公里,他的影响力和带动性不是说200平方公里就能必得上的,所以我觉得还得把又高又新做起来。还有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型,我们现在还是管理思维,未来更多的是治理思维,治理思维的创新是创新的设备。从个人、从地区从一个组织创新都可以发生,是一个社会化的现象,所以未来的高新区要更多的实行治理思维。现在中关村搞活动基本上都是企业在做,是非常典型的社会治理,协会、企业、中关村管委会亲自组织的活动越来越少,政府拿钱的活动越来越少,政府给一些后补助,都是企业冲在前面,这就体现了新的社会化的治理。轻资产的模式更多的是人才、技术、资本、服务、整合、平台。

    第三个观点,打造平台。平台更多的平台经济,平台经济打开了空间的局限性,打开了创新的封闭性,打开了要素的流动性,也打开了文化的多元化。所以我们对平台要高度的认识,区域的是平面的,也有很多垂直的,像人才、金融,像某一个产业它是垂直的,这种平台有第三方的,现在我们在做第四方的,平台的平台,整合起来,做更多的功能。平台的整合促进了跨界、推动了融合、配置了资源、集成了要素,现在大部分的独角兽都是平台型的企业。

    第四个观点,注重链接。开放创新、协同创新,更多的是怎么去整合资源、配置资源,高效的、低成本的、高质量的,更加优质的去做这件事。有几个核心的东西,比如互联网,为什么大家要做互联网+,不仅从互联网本身,更重要的是它的链接性。二是提升人才的流动性,它是最好的传递链接的手段,不仅传播思想,还传播能力的转移。三是资本和服务,这些方面都非常的重要。

    第五,供给侧的改革。创新我们要做到引领,就是高新区要加大高质量供给的提供。首先要有新的思想,思想是最重要的能量,互联网企业都讲赋能,思想是最重要的,实际上我们高新区有特别好的传统,战略研讨会还得搞,这就是大平台。传播思想太重要了。二是新的制度上的突破,我特别欣赏徐主任讲的,这种大环境背景下,做了这么多有突破性的改革,真的了不起。三是新的要素的供给以及形成新的空间。空间不简单是物理空间,我们还要关注虚拟空间,刚才讲的链接也好,讲平台经济也好,实际上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做园区就是物理空间,现在物理空间的概念已经打破了,平台经济真正塑造的是虚拟空间,虚拟空间比物理空间要强大得多,所以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怎么更好地结合起来,这个也是特别重要的。

  张景安:下面有请原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袁市长。

http://imgs.focus.cn/upload/pics/38406/b_384051158.jpg

△ 原武汉市常务副市长 袁善腊

    袁善腊:我是91年到东湖高新区,2002年离开。记得刚到高新区我向市政府财政汇报的时候,领导就说高新区要做到东风汽车这样的规模我们都会支持你,现在东湖高新区成为湖北最重要的经济支柱。应该说中国高新区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创举,我们要珍惜这个平台,所以要加强高新区的形象建设。

    高新区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我提三点。

    第一,体制创新。高新区初办期间管委会的服务非常简单,几十个编制,几十家企业,现在是516平方公里,3万多家企业。徐部长到我们高新区调研,提出高效、廉洁、公正阳光下的新政的要求。

    第二,核心竞争力。高新区最大的优势还是科技创新,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联想也好,华为也好,腾讯也好,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我们现在评判企业的标准更多的还是规模,这对高新区的建设来说还是有一定压力的。最近美国评选了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不是GE,也不是沃尔玛,第一是苹果,第二是微软,第三个是谷歌,第四是脸书,第五是亚马逊。评判的标准还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宽容失败。我们高新区发展到现在要宽容失败,企业到了一定的规模要追求法治,追求规范。


       张景安:下面有请中国科技开发院院长申长江。

http://imgs.focus.cn/upload/pics/38406/a_384051737.jpg

△ 中国科技开发院院长 申长江

    申长江:关于高新区说起来我是一个小兵,但也是一个老兵。88年远望楼第一次启动国家火炬计划,火炬办还在筹办我当时是火炬组的筹备人,88年到2016年28年,火炬计划到今年也应该是我们的开始。做到今天,高新区从管理到体制都应该有一个飞跃,或者有一个质的提升,有一个非常大的转变。

    提升的关键在改革,改革的关键点在市场化,市场化配置资源,这是十八大提到的,但市场化的关键就是体制机制的问题。体制机制现在就是绑在高新区身上小孩穿的衣服,体制机制问题必须解决。因为从管理体制上,记得当初成立高新区,每一家开发区,最早的那一批李主任就有一个要求,在管理上叫三驾马车,管委会领导下有开发建设公司,然后有创业公司,实际上创业公司在开发区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从管理体制上最关键的还是市场化,还是把政府的色彩减的越简单越好。高新区发展到今天,深圳没有成立过管委会,只有高新办,没有这局那局,但深圳高新区的发展我们都看得到。GDP1700多个亿,占全市10%,只有11.5平方公里,深圳的高新区没有像其他的高新区有几百平方公里。

    还有环境建设,除了传统的教育、医疗之外,现在更重要的是要把高新区网络交通、能源这些方面提供的非常完备。同时高新区的提升就是要做行业的引领者,做区域创新驱动的先锋。


       张景安:下面有请《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卫汉青。

http://imgs.focus.cn/upload/pics/38406/b_384051932.jpg

△《中关村》杂志社社长 卫汉青

    卫汉青:《中关村》杂志创刊14年,我们也是坚持立体化办刊。一个是平面杂志,我们始终不离开中关村的创新,有很多人关注。2006年北京科技国际博览会高新技术产业论坛是由我们杂志主办的。另外我们还有一个企业家进校园,从2009年我们办了60家,像俞敏洪、李开复、雷军到北大、到农大演讲,都是我们杂志社办的。我们就是为大家做好服务工作,为你们擂鼓助阵。各个园区有一些典型,可以为我们提供线索,包括今天的活动,包括以后所有的活动我们会全力跟进。谢谢!

http://imgs.focus.cn/upload/pics/38406/a_384051965.jpg

△ 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刘会武

    刘会武:我是中科院政策所的刘会武,非常感谢景安部长给我发言的机会。重点讲三个方面的事情。

    一个是今天的主题是创新体改高新区。我在去年参加研究所组织的科技体制改革会议,想起85年体制改革的文件,那个时候我认真看了很多文件,85年科技绝对是引领全国的改革的。同79年邓小平讲话开始,仔细琢磨琢磨那个时候的改革,当时以宋健也好,李小伟也好,那一批人对中国改革的影响,我个人认为在历史上没有办法超越他。但是30年后的今天,今天喊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个人认为科技在中国的意义要提得很高。我认真看了习近平十八大之后所有的科技讲话,有两句话在我心目中非常重要,一个是2013在中关村讲话,创新驱动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邓小平讲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在我心目中决定着今天任何谈创新、怎么高度的谈创新都不为过。

    第二,近期讲的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改革,我们什么时候把科技创新放在改革的创新,除了85年,我个人认为在90年代之后、2000年之后没有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今天又提出来。这二者在我心目中一个是高度,一个是广度,决定我们今天谈体改也好,创新也好的一个方向。还有一个点没有提到,就是改革的深度、创新的深度。既然是“创新双月谈”,既然是第一次,既然是高新区,能不能在创新改革的深度上凝练出一些主题,凝练出一些问题,我们持续性的研究,对中国十九大之后开始的进一步强调落实性这些制度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我们虽然不能做到那个时候的贡献,但在响应习近平这一套政策之后做出我们的贡献。

    我已经走了全国120多家高新区。王斌书记讲到走出去的时候,2008年高新区评价指标,所有的走出去,包括资本的走出去,资源的走出去,产品的走出去,服务的走出去,我们现在和西安合作、和成都合作、和上海合作,创新没有国际化,创新统计也没有国际化。所以我希望我们研究所围绕创新国际化的过程中做出我们的贡献。

    创新决策非人为因素的免责。武汉高新区条例里面有明确规定,但是下面执行不好,为什么执行不好?因为纪委、因为组织部没有参与进来,科技系统搞一个东西纪委不认可有什么用。杭州高新区为什么做得好?因为浙江省委组织部按照介入,组织部设定政策理念其中有一个关于补短板的政策,关于补体改的政策。所以在创新过程中的非人为因素的免责是不是需要向更多的机构宣传。

    我们在为企业走出去服务上,想想园区该凝练什么话题,这也是软的东西走出去。我们希望提供更多的话题,做更多的研究,为中国的体改,为中国科技的创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张景安:下一次的会议我们一个是筹备创新思想,搞成有国际影响力的。再一个是塑造我们的形象。今天的会得到了高新区的司令徐部长的支持,亲自参会。当年我在火炬中心的时候,孵化器都叫创新中心,中关村叫新技术试验区,我觉得有点问题,找徐部长说能不能改成孵化器。为什么?没有办法借助国际的力量,徐部长坚决支持,非常感动,再次感谢徐部长对我们想法的支持。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司令徐部长做重要的讲话。著名的科学家,中科院院士。

http://imgs.focus.cn/upload/pics/38406/b_384052040.jpg

△ 原科技部部长 徐冠华

    徐冠华:也不是司令,也不是部长,我现在在清华也好,在北师大也好,人家都管我叫徐老师,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恰如其分的称呼。因为我过去做过老师,做过七、八年,现在又回归到老师身份,跟大家研究问题,还是很有兴趣的。今天参加这个会我也感到非常的高兴,为什么?大家的发言又把我带回到那个时候,充满了理想,充满了激情的火热的时代。当然今天看到了很多老面孔,多数在岗位上的人已经“面目全非”,这正是说明了我们事业的兴旺,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特别是听了大家的发言,很有思想,对我很有启发,说明我们的事业还一定会继续发展下去。

    大家的发言我很有同感,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事业是一个开创性的事业,它对中国的经济、科技发展发挥的作用,我想随着时间延伸会看得越来越清楚。现在跟过去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因为我们那个时候饱受杯葛,饱受一些同志的刁难,但是现在我们是在寻求一条更好的路,而不是不走这条路。所以这也是很大的变化。

    听了大家的讲话,景安说让我说几句,原来说不超过五分钟,因为年岁大了,表达能力差了,思维也比较慢了,我说的要慢一些,我尽量简短。

    第一,面向未来,我希望在座的这些同志,包括我们这些老同志,也包括在领导岗位的这些同志能够加强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面对新问题。从过去这25年来看,确实高新区经历了历史性的转变,国家的政策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所以在这看来,加强调查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我做部长的时候,科技部调查研究还是做了很多的,现在我们了解也还是做的很多。我1995年来到国家科委,有6年的时间做国家科委的副主任,在这个期间是主管科技体制改革和高新区建设,这是我做的两件主要的工作,以后作为部长,我想了想主要是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实在我的心目中,高新区一直放在非常非常突出的位置。我记得我在开始的时候每周一定要去高新区,有的时候甚至要去两个,可能这些同志都了解,到处去跑,从中受到很多非常好的启发。我们现在即使你在地方做高新区的主任,到其他地方转一转、看一看还是非常必要的。

    刚才有的同志说到高新区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的改革,没有机制体制的改革高新区可能就会停滞,甚至会倒退。现在有没有倒退?有,行政管理职能不断的扩张和强化阻碍了高新区更好地发挥它自身的作用,当然这不是普遍的,可能是局部的,但是我们现在必须要面对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当然也还涉及到发展的一些问题,因为在新形势下,发展的问题也深化了,今天大家提出独角兽企业,过去还是比较少见的,尤其在中国是比较少见的。

    我现在去的不多,高新区这么多,去的比较少或者说很少,但有的我去的比较多,特别是深圳。我对深圳特别推崇,过去在开记者会的时候,全国政协开记者会,我就说深圳是国家高新区的一面旗帜,不是代表所有的旗帜,但是他是一面旗帜。我主要了解深圳,做的非常好,当然其他的高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我看一些企业,目睹了华为、中兴企业的生长过程,但是更多得更引人注意的比如我看到的光启,引发很多争议的华大,还有SuperD,裸眼3D,还有大疆无人机。如果中国有几十家这样的企业能够成长起来的话,谁还敢小看我们中国。

    我总在想为什么深圳搞得好,创新的动力这么足,原因很多,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它是一个移民的城市。移民的城市不可小看,美国西部的移民到欧洲到美国的大移民,确实有很强烈的刺激,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的形成起到很大的刺激作用。深圳的人就像当初山东闯关东一样,很多有才华的人是在本地待不下去了跑到深圳去创业,包括在大城市当中待不下去的。他们到那个地方去,第一没有别的路,就是干,再干不成就是死路。这些都是很有才华的人跑到那儿去。

    第二,奋斗。我们在北京下班有一个窝就回到窝里去了,那个地方家也带不上,就在那儿天天干活,拼命的在干。另外也是开放。深圳是从全国各地过去的人,有成果也是全国各地进行交流,对其他高新区也是有启发的,怎么做到各个方面文化的融合。深圳还有一个特点,扁平形式的政府管理,他的管理和其他的城市有区别,层位并不是很高,不像其他城市要不断的把一些创新的思想被不同层次的领导消灭掉,他可以直接捅到上面。

    比如裸眼3D的公司。因为我跟许勤关系特别好,每次去他都请我吃饭,他说你把他(裸眼3D)带过去让许勤市长看一看,看了以后非常生动,完全是立体的感觉。两个人都是北理工毕业的,很投机,这个事就干起来了,后来得了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现在不满足在深圳,又跑到武汉去了,据说武汉的投资环境更宽松。我觉得管理层次太重要了,多层次不断的在各个层次中进行项目筛选,因为这些有前景的企业往往是有争议的企业,在各个层次很容易被筛掉。我们有些项目到胡昭广这儿,他也会做这样的决定,所以我觉得深圳高新区的管理有自己的特色,希望我们能够加强调查研究,加强体制改革、机制改革的探索。也只有我们了解了更多的情况,才能够把这个工作做好。

    第二个体会,过去我们强调环境建设,强调政策建设,强调做好服务,这些都仍旧非常重要,而且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希望我们更多的关注人才的问题,更多的强调以人才为中心,做好高新区的工作。因为现在很多事情都说明没有人才就没有一切,你可以弄来一个项目,人才跑了,你最后还是不可持续。所以我们要认真的研究一下人才的问题,怎么样能够稳住人才、留住人才、招揽人才。深圳市在这方面是很注意的,他们关键是创造一个环境,有很好的政策,有很好的服务,包括创新的服务,也提供资金的支持,特别是融资,所以能够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

    搞裸眼3D就是从北京挖的人才到深圳,现在研发中心在北京还有一块。华大先在杭州起势,得到建设部副部长仇部长的大力支持,在北京待了一段时间不行,到了深圳,现在搞的规模之大令人吃惊。所以环境建设非常重要。我跟他们谈,他们觉得深圳的创新环境比较自在,政府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大,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探索一下怎么把人才真正的留下来。当然里面还涉及到其他的问题,北京的房价高成这个样子,怎么办?上海的房价,深圳也一样,高的不得了,这些人都留不住了。北京有些我熟悉的人跟我说实在待不了,所以这里面很多问题是非常现实的,要研究一下,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人才更快地成长起来。

    还有一个问题,我在上海也谈,我们现在不仅吸引国内人才,而且要更多的吸引国际人才,已经提到日程。如果能够把国际上的人才找到,那我们会进步的更大。光启创业是五个人,最大的年龄29岁,五个人都是博士,现在创业刚刚五年,他们就带了一些论文回来,还有几项专利。回来以后都不接受,包括科技部的专家论证通不过,他们要搞超材料,什么叫超材料,因为回国的人也有人胡说八道,所以不接受他们。但是现在这几个人选中深圳,有两个企业,一个在深圳上市,一个在香港上市,据我了解中央政治局的常委全部都去参观过,为什么?搞的好,企业搞起来了,而且市值很高,百亿元以上。五个人,29岁,五年的时间,所以这种爆发式的增长确实和人才是有关系的,他们看到了深圳的条件、环境,他们就回来了,回来了做成了。所以我希望我们在人才方面还是要下大工夫。

    我们还是要加强市场化的人才结构建设,我们现在搞了很多计划,计划多的我都数不过来,百人、千人,深圳有孔雀东南飞,长江学者,不是不能搞,但要搞的小而精,避免形式主义,避免一窝蜂。市场化的猎头机制我一直建议我们要大力的发展,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能够解决问题的机制,但是我们现在始终进展不大,需要下比较大的工夫。

    第三,大家做了很多工作。火炬的经验、高新区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但是我们现在缺乏一些论述25年发展过程的权威人士参与的权威著作。是不是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促进和发展高新区的经验,我们做高新区的时候提出来,高新区发展或高技术企业发展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政府集中力量设计战略性的领域,集中支持,尽快形成产业。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创造环境,政策环境,政府不要把重点都放在搞项目上,而是要创造环境。第二点过去在高新区得到了大家的响应,这些年还做的卓有成效。但是在政府支持这方面,有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问题,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么样能够发挥政府的力量怎么样能够把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有效的结合起来,这个问题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完全的解决。如果不探索,独角兽就很难形成,东方和西方不同的是政府有力量,我们只要看准就可以把这些独角兽更快的培养起来,而且在市场中不断的发展壮大。

    过去国家支持都是自上而下,国家给钱,特别是涉及到军工企业,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么样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力量,把市场和政府的力量结合起来,但仍然是在市场经济当中运行的商品。这是发挥中国优势独特的也是其他国家没有办法和我们比的一条新路,我们应当进行探索。在这些方面能不能写本书,大家有很多体会经验,也可以出一本经验集,我们这些老同志有很多体会,也有相对多的时间,坐下来冷静的思考一下。

    我们现在高新区140多家,GDP增加了多少,我心里有一个疑问,产业都划在里面,算总量说你增加了多少,至少我心里是有疑问的。以后再划,越划越多,但是GDP的增加值并不多,说明结构有问题。需要认真的研究一下,指标到底怎么算。过去领导也说,你们说你们是高新区,你们的产值有多高,有多少是高新技术企业,后来我们算了一下还真是很多,那个时候比例相当大。我们再研究一下,你们在宣传上把握分寸,不要说过,一说过就起了反作用,另外也不利于引导。这样一做人家就扩区,规模不断的加大,再研究一下,看看怎么样做得更好。

    我是火炬计划的老战士,也离开了很多年,是有感情的,希望火炬计划能够继续向前发展,也不辜负老一代人的希望,特别是宋健同志,他们是开创者、开拓者,我们是继承他们的事业把事业开拓起来,一定要让火炬这面旗帜不倒。我们国家也会在这方面看到一个希望。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张景安:非常感谢徐部长的讲话,既有总结,又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会议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