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 切换高新区]
×
城市平台新功能上线,切换访问全国各地平台
定位到当前城市

以“双创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生态赋能型科技园区

作者:徐苏涛、刘佳薇、于静怡、冯凡璎。

创业式创新是高新区对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贡献

1


尽管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与较大的发展,但迎头赶上经济全球化与新产业技术革命并探索出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主要体现自国家高新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变大、从大变强的三十年。这其中,创业式创新是中国高新区迎接经济全球化与新技术革命的主要做法,也是中国有别于美日欧发展的独到之处。

中国高新区起步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之后很多地级市创办了国家高新区、省级高新区,甚至在县域经济覆盖,而每个高新区几乎都有一条创业大街。这些高新区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并没有走美日欧的“经济增长-研发-创新”传统发展路径,而是走出了一条“创业-研发-经济增长”的创业式创新发展之路,成为中国道路的根本所在。在“创业式创新”条件下,中国不知不觉涌现出大量的创业企业,高新区努力打造创新创业生态,使创业企业或者走上了瞪羚的高速增长道路,或者走上了独角兽的爆发式成长道路。

这种创新创业生态以创业为基础,以研发为动能,以服务为架构;依托人才、技术、资本三循环,以自由文化、灵活机制、国际宜居为支撑,使得中国由工业经济迈向以创业为中心的新经济发展道路,实现了创业、产业、服务、政策、园区发展的协同提升。这其中,我国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创业的变革,从知识分子创业、留学生创业、改变世界的创业者,到现在出现了前沿科技创业,呈现出“创业-瞪羚-独角兽”的企业非线性爆发成长;这其中,产业发展从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到开展高端链接与辐射,再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层出不穷;这其中,创业服务不断升级发展,从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到后来的众创空间、专业化众创空间;这其中,鼓励创新创业的各项改革举措不断深入,从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三免两减半”,到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再到如今各种鼓励创业的政策不断涌现;这其中,科技园区成为创新经济发展的新场地,国家发展高新区的任务越发繁重。


当前“双创”发展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1


自“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以来,“双创”热潮不断被掀起,极大调动了国民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确立了创业式创新,尤其是创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催生了众多市场新主体与新兴企业,200余家独角兽企业成立年份最多的在2015年;众创空间等各类孵化机构数量激增,创业服务业蓬勃发展;创投规模创出新高,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创投市场;创业理念深入人心,促进了观念更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深刻变革,双创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活力之源。

然而,成绩的背后也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创业层级不高,求生存的创业居多、求发展的创业居少、求变革的创业不足,薄创新型创业多、厚创新型创业少,硬科技与软创新结合不紧密等等;二是创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平台化、生态化、国际化发育水平不足限制了专业服务能力、市场自生能力、公共服务能力、产业组织能力、开放创新能力、资源链接能力;三是创业政策环境有待提升,不但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问题,还容易陷入“一哄而上,一上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周期循环。

伴随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性交织,我国创新创业出现如下新趋势:一是众创,人人皆可创业,创业者有其股,创新无处不在,众包众筹众投众扶成为主流;二是变革,产业大破大立导致变革式创业、新业态创业不断涌现,需要新的创业治理;三是快速,有一个好的想法或创业,加上独门技术、专业团队以及创业投资,就可以在短时期内发展成为高成长企业、独角兽企业、高技术大公司;四是开放,人的全球化带动创业的全球化、创新的全球化,进而带动专利技术、创业资本、经验知识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在此背景下,“双创升级”,具有六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创业层级升级,就是从求生存创业、一般创业,到求发展、求变革创业,再到科技创业、高技术创业,强调有创业的创新、有创新的创业;二是双创服务升级,就是“游击队升级”到“正规军下蛋”,让具有创新资源的高校院所、具有产业资源的大企业成为重要的双创推动力量;三是创业政策升级,就是从一般普适性支持到高端创业精益支持;四是创新范式升级,就是从薄创新、软创新到厚创新、硬创新,抢占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制高点、产业主导权、发展主动权;五是创新模式升级,就是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分离到两者并举,将科技、商业、金融、产业紧密结合;六是创新环境升级,就是从营造环境到优化生态,打造新经济生态“永动机”。


“双创升级”核心是构筑新经济生态“永动机”

1


严格意义上,我国创业创新在创业者市场、创业服务市场、创业政策市场出现的种种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地区、园区在创新生态上的问题,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生态赋能型的新经济生态“永动机”。这种“新经济生态”,既不是以往的以政府加快向服务型政府、创新型服务政府转型而带来的营商环境,也不是“政府是经济发展的推手+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选手+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拉手”的组织方式与结构,而是促进一个城市、地区、国家能够共生共荣、内生自生、闭环循环、自组织自成长“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的“永动机”。在这个新经济“永动机”下,各类市场主体、创新主体能够把创新资源及产业要素流向产业、实业、企业、创业,并通过创业创新、转移转化及产业化等方式,转化为生产力和财富,并形成新的财富创造与分配机制。

新经济生态的核心是“产业生态”与“创新生态”的有机结合,具体是形成创新创业“3+3+3”模型。三核心,即创业、研发和服务;三个循环,即人才、资金、技术三要素的循环;三个支撑,即自由文化、灵活机制和国际宜居。这其中,创业是生态发生器,创业数量越多、平台型企业越丰富,越有可能形成生态;研发决定创新创业的浓度,技术对创业的赋能是根本;服务黏合研发和创业二者,专业性、市场化的科技服务机构越多,科技服务能力越发达,生态越成熟。人才、资金、技术三大创新要素循环是生态中的活力物质流。人的循环是指创业者在成功后转变为天使投资人,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资金的循环是指创业企业获得天使投资进行创业,成功后将获得财富用于天使投资;技术的循环是指大学的技术通过创业或许可转移到企业,企业成功后对大学提出新的技术研发需求,促进技术创新。人才、资本、技术的快速循环,能够为一个地区的创新创业生态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关于三个重要支撑,自由文化是人类创新生态的能量源,繁荣学术、鼓励冒险、容忍失败、平等开放是其重要体现;灵活机制是生态适应性的核心表现,要有与时俱进、动态调整的新政策、新体制和新模式支撑;国际宜居是生态建设的重要保障,重点是满足高端人群对居住、创业、社交等需求。

图:创新创业生态3+3+3模型


让“双创升级”成为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主引擎

1


一是培育爆发式创业梯队。加快从“小微企业-规上/骨干-龙头企业-跨国公司”的企业梯队向“硬科技创业-高成长瞪羚-独角兽企业-龙”的企业梯队方向转变。突出硬科技创业源头作用,围绕前沿技术领域开展的引领性创业、颠覆性创业、原创性创业,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不断催生孕育全新的产业、全新的业态;发挥瞪羚企业主力军作用,培育一批具有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等特点的高成长企业,加快新兴产业培育与产业生成;突出独角兽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的产业变革引领地位,抢占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先机。

二是推进大企业平台化发展。支持大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阶段与发展需求的不同,以多元方式参与创新创业:开展研发众包,支持大企业在自建的或第三方的研发任务分发交付平台上发布技术难题,吸引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者、技术人员、科研机构、供应商等提供想法、创意、技术解决方案;建立专业化众创空间,支持大企业高效集成和配置内外部创新创业资源,为内外部创客提供专业化的孵化服务;搭建“互联网+平台”,支持大企业搭建线上生产要素和服务能力开放平台,通过资源输出、共性技术共享等方式,为该领域线上线下创业者提供要素共享服务;开展战略投资,支持大企业通过成立创业投资公司、设立天使或创业投资基金、与第三方投资机构合作等方式投资与其主营业务或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创新型初创项目或企业;打造企业生态圈,支持大企业全面开放自身资源,整合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创业资源,构建客户、合作伙伴、员工、创客等共同参与、高效协作的生态圈。

三是搭建高水平服务平台。加快大学科技园、专业化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等创业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布局。加快服务专业化,进一步加强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强调由专业的服务团队搭建专业的服务平台、集聚专业的服务资源,产生专业的服务能力、专业的服务模式、专业的服务机制,形成高水平创新;提升运营市场化,建立完善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鼓励社会机构、产业企业等投资建设运行创业创新服务平台;提升创办社会化,赋予社会机构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快培育科技中介服务企业;加速组织平台化,着力提升机构的产业组织能力,打造产业共同体、产业技术联盟等;提升创新全球化,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交流功能,加快全球资源优化配置。

四是打造生态赋能型园区。用创新生态的视角经营产业集群,进而释放产业创新生态的赋能作用。在此过程中,核心是强调集合产业功能、城市功能、创新功能的“科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以及经济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模式的“三螺旋”协同演进发展模式。这个“科”,就是科教资源、科技成果、科技服务,从资源、环境、机制到成效;这个“产”,就是新兴产业、新兴企业、新兴业态;这个“城”,就是从城市环境到城市生态,使城市功能、产业功能、创新功能在空间上结合。

五是探索新经济创业治理。针对目前“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使劲管”、“什么部门都来管”、“扶持性政策一大堆制度性政策没几条”、“用旧办法甚至错误的方法做新事”的问题,突出以改革支持带动新一轮创业创新,强化供给侧制度性产品供给,重点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能力、治理手段上做相应调整。在治理主体上,明确事权与财权,建立统分结合、上下结合的治理结构;在治理方式上,明确政府职能定位,从资源配置、组织方式以及发展环境三个层面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在治理能力上,着力提升面向新经济创业创新的管理范式、体制机制、政策工具等系统性改革;在治理手段上,把那些该推广的、该加强的、该突破的、该探索的分别分类加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