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 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发展新态势及对策建议

  • 2025-01-24
640.png



潜在独角兽作为独角兽企业的后备军,在引领科技创新、开拓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要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根据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4》(参见783家!《GEI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4》发布),我们发现,在全球经济环境与竞争格局加速变革的形势下,2023年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前沿科技属性日渐突出,但出现总数增速放缓、新获融资总额连续两年下降、头部赛道企业过于聚集等现象,需要给予更多重视与支持。


01
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发展的新态势

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总数继续增长,但增速放缓。长城战略咨询的数据显示,2019-2023年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持续增长。2023年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达到783家,其中新晋301家,上市毕业10家,20家成长为独角兽企业。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我国独角兽发展增速有所放缓,2022、2023年增速分别为9.7%、19.9%,相较于2020、2021年45.6%、40%的增速大幅下降,2021年新晋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为356家,为五年来的峰值,2022年、2023年新晋分别为241、301家。

640 (1).png

潜在独角兽企业新获融资总额连续两年下降,融资赛道进一步集中。2023年,373家潜在独角兽企业新获融资,新获融资的企业数量较上年仅减少一家,但新获融资总额承续了上年的下降态势,且下降较多,仅为108.9亿美元,约为2021年的三分之一、2022年的71.4%。从新获融资潜在独角兽企业的赛道分布看,集中度较高,五成新获融资潜在独角兽企业分布在集成电路、创新药、清洁能源3个赛道;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和高端智能装备与器件4个赛道亦受到投资者青睐,其每个赛道均有超六成以上的企业新获融资。

640 (2).png

产业大企业和国企背景投资机构参与投资孵化潜在独角兽企业趋势愈发显著。据统计,参投潜在独角兽企业在30家及以上的红杉、高瓴、中金等16家投资机构共投资了近六成潜在独角兽企业。近三成潜在独角兽企业由产业型大企业、新经济平台企业投资孵化而来。其中,以小米、腾讯为代表的9家新经济平台企业合计投资孵化了150家潜在独角兽企业;TCL、新松机器人等71家产业型大企业孵化出83家潜在独角兽企业。产业型大企业中,有近三成是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车集团、上药集团为代表的央企、国企。近七成潜在独角兽企业获得过国资背景投资机构的投资。

区域分布范围持续扩张,城市集聚度在逐渐下降。2023年,全国潜在独角兽企业分布于全国23个省份、68个城市,超九成分布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四个城市群。其中,北京135家,上海132家,苏州108家,深圳59家,杭州41家,排在前列;其后是南京、合肥、广州、无锡,其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在25家以上。苏州、上海、北京、深圳、合肥的当年新晋潜在独角兽企业均超20家。总体上看,我国潜在独角兽企业的城市集聚度在逐渐下降,2019年数量排名前四的城市集聚了71.6%的潜在独角兽企业,2023年这一比例为54.5%。

前沿科技属性更加突出。783家潜在独角兽企业中超85%分布于集成电路、清洁能源、创新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不断引领新领域新赛道发展。2019年至2023年,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分布的赛道从34个增至41个。前沿科技领域潜在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占比由2019年的56.4%升至2023年的84.4%,相较于独角兽企业(66.4%)的占比更高。新晋潜在独角兽企业中,前沿科技占比更高,2023年达到89.6%。

此外,潜在独角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23年,74.3%(582家)的潜在独角兽企业拥有授权发明专利,总量近1.2万件。19%(149家)的潜在独角兽企业申请过国际PCT发明专利,总申请量为673件。


02
加大支持潜在独角兽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经济下行、地缘政治紧张、中美博弈等多重外部挑战的大背景下,我国潜在独角兽企业依然保持稳健增长态势,积极在新领域新赛道上进行探索,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然而,我们也注意到,近两年来我国潜在独角兽企业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新获融资总额连续大幅下降,同时,头部赛道企业过于聚集等现象亦不容忽视。

分析原因,除受宏观环境影响之外,主要原因还在于高水平创业项目减少,美元基金撤出后一级市场融资难度显著增加,企业市场拓展难,场景开放不够等。亟需从国家战略层面给予关注和支持,加快潜在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壮大。

一是建立梯度培育机制,支持潜在独角兽企业发展。鼓励各区域开展独角兽企业系统性培育,制定全链条的瞪羚、潜在独角兽、独角兽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及扶持政策,重点在新产品应用示范、金融资本对接、高端人才引进、关键技术突破、全球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新经济企业更大支持。

二是营造有利于持续产生潜在独角兽企业的环境,从源头促进高水平科技创业项目的产生。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开展垂直领域深度孵化,加速具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成长为潜在独角兽企业;引导大企业平台化发展,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设立企业孵化基金,通过内部创业、开放式创新、战略投资等方式培育新业务,孵化衍生更多潜在独角兽企业。

三是加快落实有利于硬科技创业的耐心资本支持政策,加强国家及地方产业基金补位,完善资本退出渠道。充分发挥国家大基金作用,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早期介入,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关注科技企业,投早、投小、投长期,加大对硬科技创业的支持力度;支持潜在独角兽企业以被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机构资本退出。

四是引导国央企和地方政府向潜在独角兽企业开放场景资源。引导有条件的区域开展重大场景策划与试验、场景开放、机制创新等顶层设计,加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应用场景谋划、征集、梳理和清单发布;支持潜在独角兽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的首发首试首用,优先列入政府招标采购和重点项目招标采购目录;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开放场景,与潜在独角兽企业探索场景共建、联合出海等多种模式的合作。

长城战略咨询是国内率先研究和发布“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的新经济智库,从2015年对中关村潜在独角兽企业的发掘和研究起步,目前已连续发布八期《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五期《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2年11月,长城战略咨询联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机构牵头起草的国家推荐性标准《高成长企业分类导引》(GB/T 41464-2022)正式实施,对潜在独角兽企业给出了明确的界定,并据此标准进行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遴选。

潜在独角兽企业应满足以下条件:
1. 在中国注册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
2. 成立年限不超过9年;
3. 获得过专业投资机构的私募投资,且尚未上市;
4. 成立5年之内最近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超过(含)1亿美元,且累计融资额超过(含)500万美元;或成立5—9年最近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超过(含)5亿美元,且累计融资额超过(含)2500万美元。

本文选编自GEI新经济内参总第148期。

原文主笔
王胜男、邱靖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