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集聚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具有规模领先、创新引领、生态完善、开放融合、成长自发等特点。本文对台湾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进行研究,为宁波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经验借鉴。
台湾集成电路产业起始于1974年,目前是仅次于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全世界第四大集成电路工业制造者,已发展形成了以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竹科)为核心,中部科学园区(中科)、南部科学院区(南科)为联动的“多元轴向式”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布局模式,并以联电、台积电为核心龙头,吸引培育了联发科、力成科技、联咏科技等知名企业,形成涵盖了上游IC设计、中游晶圆生产、下游封装测试以及设备材料全领域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台湾半导体产业链产值在全球排名第三,在专业晶圆代工制造领域更长期独占鳌头。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图片来源:网络
(一)推进以政府主导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谋划
台湾集成电路产业诞生于1974年台湾当局推行的“集成电路计划”。为支持集成电路产业起步发展,台湾当局以产业规划、建设管理以及法规保障等为抓手发挥绝对主导作用。规划方面,台湾当局全力推行“集成电路计划”,并成立电子工业研究所作为该计划的执行单位;全面介入集成电路核心园区建设规划,确立建园方针和产业定位。管理方面,台湾当局为集成电路园区设立了自上而下的二级管理体制,即在“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国科会)”下设立园区指导委员会和园区管理局,分别负责园区的宏观重大问题决策和具体规划管理。法规方面,台湾当局坚持依法治园,重视园区法制建设。国科会联合行业专家、律师等成立专门的园区法规工作小组,相继制定颁布了《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科学工业园区事业派员出“国”办法》、《科学工业园区研究发展、人才培训、建教合作建立及辅导办法》等众多规章条例。
图片来源:网络
(二)打造以竹科为核心的“多元轴向式”集群布局
台湾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发展采用“多元轴向式”的空间布局模式,以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竹科)为核心,中部科学园区(中科)、南部科学院区(南科)为联动,向外衍生以区域网络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形成台湾岛西部集成电路产业走廊。其中,竹科是台湾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主导核心,作为台湾最早的科学园区,目前已覆盖了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等全领域,孕育了台湾地区七成左右的集成电路企业,尤以联电、台积电等全球领先的龙头企业为典型。中科吸引了瑞晶、华邦、台积电等企业设厂,成为全世界最大的12寸晶圆厂聚集地。南科集聚联电、台积电布局工厂,也已初步实现集成电路全链条布局。三大高科技园区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创造了占台湾总产值10%的集成电路产业。
图片来源:网络
(三)推动本土集成电路企业培育和创新能力升级
台湾之所以能够在四十余年实现集成电路产业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最主要的原因是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将本土企业培育作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一方面,台湾集成电路企业多是由本地资本培育孵化,尤其是台积电、联华电子、世界先进等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均“脱胎”于台湾本土。台湾集成电路十大企业中,有七家是从竹科培育而生的本土企业,有效避免了盲目依赖外资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台湾集成电路企业虽起步于依靠外来资本的基础代工业务,但在资金受限情况下一直重视对外来企业技术标准和先进制程的研究,不断通过学习积累本土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实力,打造台湾本土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本土化的发展战略为台湾集成电路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原始积累,从而加快其转型升级。
(四)建设以工研院为核心的官产学研创新网络
台湾集成电路产业形成以“政府为保障、研发机构为主导、高校为支撑、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网络体系,各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分担技术创新不同阶段所需投入的资源,协同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政府营造创新环境,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研发机构作为研发主要承担者,对接市场需求开展前沿创新;高校建教结合,提供人才培育和技术支撑,承接部分研究开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加大研发并转化应用技术成果。在整个创新网络体系中,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作为台湾最大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是台湾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石和先锋,通过创新研发、人才培育、衍生公司、育成企业、技术服务与技术转移等多元方式,带动台湾集成电路产业崛起。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
图片来源:网络
(五)构建覆盖产业发展各阶段的政策体系
台湾当局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出台了一系列扶植政策,覆盖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研发创新、本土企业培育、知识产权、市场服务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台湾集成电路三大核心园区的软、硬件基本由当局投资建造,且采取只租不售的政策,以优惠租金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人力资本方面,允许科技人员以最高25%的比例用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为股份投资,远高于台湾地区专利权20%、专门技术15%的限定,激发海内外科技人员来台创新创业;同时鼓励企业建教合作,共同研发培养人才。研发创新方面,针对创新产品、能源节约、市场开拓、管理技术升级、生产效率提升等众多领域的创新研发均予以高额资金奖励。本土企业培育方面,建立开发基金,联合银行为企业提供低利贷款,以及在企业所得税、进口税等方面进行减压。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建立集成电路授权机制,促进知识产权合理交易;建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分享机制,鼓励企业合法进行产权分享。市场服务推广方面,构建市场信息资讯平台,鼓励中小企业多市场经营,降低风险。
总体来看,台湾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起源于政府推动,但在发展过程中,高校院所、本土企业等市场主体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最终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台湾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对宁波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经验借鉴如下:
一是加强产业集群顶层谋划。台湾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诞生于1974年“集成电路计划”,并经过多年发展成就今日地位。宁波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要充分展开产业研究和论证,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明确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发展区域、发展路径、发展保障等。同时,在顶层设计完成后,要以强有力的举措推动产业集群培育方案的执行与落实,构建全市统筹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是完善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台湾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形成了以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为核心的台湾岛西部集成电路产业走廊。对于宁波这样块状经济明显的地区,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要站在全市角度统筹产业集群空间布局,明确发展核心区域和辐射区域。对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进一步加强“一园三基地”建设。
三是完善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台湾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打造形成以工研院为核心的官产学研创新网络,尤其是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在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宁波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同时积极引进在产业集群重点领域位居全球顶尖的高校、研究机构,谋划建设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产业集群培育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创新服务、加速成果转化、输送创新人才等,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四是培育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台湾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将本土企业培育作为产业发展主要驱动力,培育出台积电、联华电子等一批全球领先企业。宁波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要聚焦产业集群关键领域开展全球精准合作,引进世界级领军企业;同时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以联合技术开发、供应链配套、资本投资、创业孵化、产业联盟等方式带动上下游企业创新创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协同发展格局。
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版权归长城战略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合计: {{price}} 元 (不含运费)
去购物车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