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智库 | 如何以科创走廊引领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当前,联合多个地区形成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手段,而区域之间的协同创新则是实现区域一体化良性发展、提升区域整体优势的关键。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都在联手打造“科创走廊”以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发展。比如跨省域或市域的有G60科创走廊、粤港澳科创走廊、京雄科创走廊、郑开科创走廊等,市内跨区域的有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等。其中,G60科创走廊更是经历了两次升级,联合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等8个城市,从城市战略升级到长三角区域战略。




一、科创走廊究竟是什么


“科创走廊”是多城跨区域合作的一种重要模式,即多个城市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通过集聚科创资源和产业要素、改革制度供给等方式,形成的创新发展重点区域,由于在布局上呈现为“廊状”或“带状”,因此被称为“科创走廊”。

具体而言,科创走廊就是科技创新的集聚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区、科产城融合的示范区。其内涵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产业的联动发展,通过产业合作与协同创新,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发展速度等合理化调整,最终实现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广泛合作,深入挖掘本地区以及整个走廊的各类资源,最终实现区域资源的高效配置。三是创新能级的跨越提升,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在区域综合发展规划下,形成布局优化、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创新体系,最终实现区域整体科技竞争力的提升。四是生态环境的优化升级,通过交通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等硬环境建设,以及政策条件、创新氛围等软环境建设,提升人才虹吸力,最终形成“生态促进人才流入,人才倒逼生态升级”的良性循环。


二、为什么要建设科创走廊


科创走廊作为实践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能够推动资源在地区之间相互输送、共享共用,促进产业间的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具体作用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集聚人才,降低人才配置成本。科创走廊的建设中会布局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机构,形成特定产业园和产业带,由此吸引相关产业的从业者、创业者和科研人员集中于此,降低了彼此间沟通和交流成本,有效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无谓的人才配置成本。此外,走廊内便利的交通条件、齐备的基础设施、完善的配套政策,也促进人才加速集聚,进一步降低成本。

二是有利于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产业形成过程中,特定领域内的相关企业或机构,能够通过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在地理上形成集中分布的产业集群。建设科创走廊,可以为产业集聚提供充分的物理空间和经济联系,加速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产业集群内通过合作和与竞争,推动人才、信息、技术、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相互作用、充分共享,获得规模效应,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能持续进行内在强化和自我提升的产业自组织体系,从而确保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巩固和发展。

三是有利于促进知识外溢和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可以促进创新。一方面,产业内部分工的精细化以及产业集聚产生的高度竞争压力,迫使企业致力于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产业的地理集中使本就密切联系的企业有更多相互接触和学习机会,形成学习或模仿效应。先进的经验、技术迅速在区域内传递,相互间的信息交流引发思想碰撞,进而产生创新思维,即知识外溢效应,从而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

四是有利于提升区域整体的发展联动性。科创走廊建设涉及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策主体等多方合作,参与主体的多样性衍生出政策协同、跨区域合作、利益分配等问题,在解决此类问题的过程中,将促使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推动产业分工协作水平提升,助力区域联动发展。同时,打造科创走廊建设也加强了区域间的空间相互作用,破除区域间的政治、行政、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障碍,使得区域间资源、人才、技术、信息等传输更加顺畅。

三、如何依托科创走廊实现区域协同


科创走廊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主体、多个层次,这就使得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从管理层面看,体制机制有待理顺。科创走廊建设一般由不同行政区所组成,涵盖直辖市、地级市与县、国家级或省级产业园区,各类主体间较难形成统筹规划、建设、推进、管理的合力,梳理好各种关系、流程、管理边界,是建设过程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从资源基础看,要素流动有待畅通。各区域间由于经济基础、创新资源、政策环境等各方面存在差异,人才、技术、资金和信息等创新要素的流通存在障碍,如何畅通资源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渠道,是真正建设好科创走廊,赋能区域创新能级提升的必然要求。从城市功能看,基础设施有待加强。由于科创走廊聚焦在某一特定空间范围内,因此对区域间交通通达性要求极高,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一般难以满足高标准的城市合作、经济协作要求,提升交通服务能力、完善交通网络体系是建设过程中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科创走廊不仅仅为城市发展提供技术输出,更是实现科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在科创走廊范围内配备宜居宜业宜学的生产生活设施是应有之举。针对以上问题,对科创走廊的建设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强化机制供给。优化区域联动协调机制,在省级或市级层面设立科创走廊建设小组,协调各地区的创新资源配置,及时解决协作中的各种障碍,降低跨行政区域合作创新的交易成本。探索建立民间层面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民间组织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组建由各类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组成的协同创新咨询组织,为科创走廊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科学解决方案。构建统一的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机制,围绕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技机构和科技投入等主要环节,加强沟通与协调,消除地区彼此间有冲突、不衔接、不配套的方面,共同制定运行高效的区域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实现政策的一致性、相互衔接与配套。

二是强化创新协同。一方面,深化科技合作模式,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校地合作,支持大院大所在走廊沿线地区成立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孵化加速器等多元化的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平台。推动形成区域各创新主体共荣共生的政产学研用战略联盟,组建跨区域、跨部门、跨产业、跨学科的技术攻关团队,实现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广的一体化创新体系。另一方面,加强科技服务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高走廊沿线各地区科技服务水平,加快引进建设一批先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统一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形成由点到线及面的科技服务网络,进而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

三是强化要素流通。探索跨区域人才共享、共引、共用机制,建立跨区域人才市场,协调科创走廊沿线地区人才引进和使用的政策规范,促进人才跨区域自由流动和集聚,最大程度地提高人才资源使用效率。建立科创走廊内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实施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科学数据、科学文献等开放共享,加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保障,打破区域间创新资源封闭、垄断甚至同质化的状况,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加强区域间金融合作,利用好社会资本力量,加快部署发展种子基金、天使投资人、股权投资机构和股权投资管理公司等渠道活跃的资本链,构建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支撑体系。

四是强化城市功能。加快建设与完善走廊沿线地区的交通网络,提升各地区对外交通辐射能力和出行效率,统筹建设多种公共交通方式,形成服务于科创走廊的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城市配套,发展便利的购物中心、高质量的医疗保障和子女教育、有吸引力的建筑、高品质的住宅、多元的文化设施、绿色健康的自然环境,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科创走廊。增强走廊对人才的吸引力,构建系列化、集成化的人才服务体系,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政务快捷服务、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交通保障等综合服务,不断提升人才在科创走廊的生活满意度、工作成就感。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END

 ”。



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