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 切换高新区]
×
城市平台新功能上线,切换访问全国各地平台
定位到当前城市

长城战略咨询副总徐苏涛:独角兽企业将代表中国领导世界

  • 2018-03-24

编者按:3月23号,长城所与科技部、中关村、中关村银行等联合发布了《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作者就独角兽的产生、成长、发展和促进等提出相应解读,主要包括“独角兽是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产物、在独角兽面前我们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的独角兽企业数可比肩美国、究竟如何更好地看待和对待独角兽企业”等。


一、独角兽是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产物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硅谷几乎每隔几年都会出现一家通过“改变世界”而迅速崛起的企业,而且这一从零到数十亿市值的过程越来越短,无论从英特尔到苹果、从升阳到思科、从雅虎到谷歌。惠普公司从创立到10亿美元市值用了47年,微软则用了15年,思科成立不到6年就成功上市并很快突破10亿美金,Google从创立到进入世界500强也只不过用了几年的时间。然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条件下,这些快速发展早已成为过去时,从硅谷到全球转而出现了更加爆发增长、井喷发展的企业。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条件下,我们将一批创办时间10年之内未上市前估值达10亿美金的企业称之为“独角兽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拥有独角兽企业在350家左右。


从短时间内发展成为市值超过10亿美金的高技术大公司,到短时间内发展成为估值超过10亿美金的未上市企业,不仅体现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发展潮流与脉搏,还充满了“更高、更快、更强”的新经济精神。整体而言,对于独角兽的大量涌现,可以用“一个规律、四个条件”来解释、来揭示。所谓“一个规律”,就是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生命周期、产业生命周期自然越来越短,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迭代。过去的产业技术生命周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市场经济中重大技术变化以革命形式出现,世界经济体系约每30年经历一次钟摆运动;现在几乎到了“三年河东、三年河西”,风险企业家在创业投资的支撑下,以科技创造财富及生产力,加速推动技术创新的繁荣和创业资产的几何级、指数级增长。


那么,这“四个条件”便是技术突破、模式引领、业态跨界与金融杠杆,说白了就是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金融创新的“四轴联动”。在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条件下,由于硬科技、黑科技、深科技的涌现与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提高了技术门槛、强化了功能实现、拓展的商业模式的疆域;由于平台经济、智能经济、数字经济、分享经济等经济模式的出现,商业模式创新的疆域不断延展,尤其是通过虚拟空间驾驭物理空间,从区域小市场到全国、全球大市场;由于产业价值运动规律从产业价值链分解融合到跨界融合,为产业业态创新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与市场空间,不断穿透产业价值链;在金融创新条件下,投资机构所关注的,企业的未来的价值比当前的收入更重要。


二、在独角兽面前我们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准确地说,独角兽最大的价值是“一企一业”。所谓“一企一业”,就是一个企业的出现与成长不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全新的业态乃至原创的产业,还引领了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生成发育。这几年有句话很火,就是“全球人都知道未来中国领导世界,只有中国人不知道”。尽管不能说完全不知道,但至少是不够自信、还没有收放自如。对于独角兽工作而言,我们中国最大的特点同样也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府从上到下还不够自信和不够重视。目前这么多家独角兽到底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再过几年,中国的独角兽企业不但要超过美国,还将先后超过500家、1000家。这意味着中国在产业大破大立、科技日新月异的过程中,不但在全球创业最活跃,还在产业业态上最超前最跨界,这不仅是中国产业弯道超车的体现,还是中国领导世界的重要体现。二是大量高科技园区还没有找到应有的感觉。目前,虽然很多独角兽出现在高新区,但也有很多高新区没有独角兽,尤其是很多高新区在谈论独角兽是并不是很有底气。这说明一个问题,过去高新区通过促进创新创业以及产业化,实现了高成长发展,但在以非线性爆发成长面前,还没有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以及政策体系、工作机制的系统转换。三是很多独角兽企业并不完全指导自己为什么成为了独角兽,也并不完全知道如何笑到最后。应该说,独角兽的出现不单纯是企业家、创业团队决定的,还是由平台、金主、生态决定的,更是由产业跨界融合规律决定的。其共同特征是抓住产业跨界融合的风口,有新技术新模式、有平台及金主的站台等等,但如何把高的估值转化为现金流,把新技术新模式转化为新业务,实现业务的爆发成长更重要。


三、为什么中国的独角兽企业数可比肩美国


根据由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与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中关村银行于3月23号联合发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涌现出的独角兽企业超过160家。虽然2017年的美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尚未完全发布和披露,据业内人士预测,两个国家的独角兽企业数量旗鼓相当,而且两个国家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全球的绝大部分。这便出现了一个问题,美国搞市场经济好几百年了,中国改革开放不到四十年,为什么在新经济领域呈现出双寡头的发展态势?


这几乎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人口多、市场大的新兴市场优势。只有人口多才能为很多平台型的独角兽企业产生更多的受众与流量、才能有更高的估值,只有市场大才有更大的盈利空间、哪怕是把全国的一个小事都做了也能形成巨大的增量市场,当然人口多与市场大往往是相辅相承、内在统一的。二是基础差、包袱轻的后发优势。恰恰是由于很多基础设施、基础构架比美国落后不同代际,使得在很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组织创新等方面没有路径依赖和包袱。比如,我们直接超越信用卡时代进入移动支付时代。三是灵活、灵敏的商业模式创新优势。正是由于中国人的灵活性以及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灵敏,使得中国人在商业模式创新面前具有巨大的优势,尤其是前几年的独角兽企业很多是依靠模式创新而产生的。四是科技创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创新迭代优势。很难想象中关村创业第一人陈春先开启科技创业先河那个时候与硅谷的巨大差距,很难想象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学生赶超老师的阶段,也很难想象大量超级独角兽涌现来的这么快,正是技术创新上的不断迭代,涌现出越来越短的前沿技术创业型的独角兽企业。五是不完善的法律结构与政府的产业促进相结合。现在中国很多独角兽出现在一些老大难的领域,比如医疗、教育、交通出行、金融监管等领域,虽然这些领域似乎被管的很死,但并非像是美国那种成熟的法律体系,只要是技术创新能够弥补监管的不足不力往往会得到相应的鼓励支持,甚至有些独角兽企业是在政府产业基金支持下涌现出来的,这其中地方政府积极发挥了市场培育与产业组织作用。


四、究竟如何更好地看待和对待独角兽企业


过去的国际舞台是政治家的舞台,往往通过经济后盾、军事手段、外交的纵横捭阖等等划定国家疆域、书写历史;“冷战”以后的国际舞台主要成为企业家的舞台,尤其是发达国家主要通过跨国公司控制全球经济命脉;新经济时代的国际舞台逐步成为创业者、企业家的舞台,通过“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与技术手段等拓展人才生存发展的疆域。时至今日,中国涌现出这么多独角兽企业,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几乎是各怀鬼胎,狂热的、追捧的、昙花一现的比比皆是,热潮冷讽刺的、隔岸观火的、酸葡萄主义的层出不穷,基本上是缺乏一个理性国度与成熟社会的心态与生态。


我们相信,这个群体在当前及未来不单纯是从盯着瞬息万变的市场而去熟化商业模式,而是上升到产业变革的高度,在产业大破大立中找到跨界融合的机会,在市场洗礼与市场的倒逼中不断成长,最终筛选出一批能够笑到最后的独角兽、超级独角兽、高技术大公司等代表中国领导世界。而我们更加需要热血澎湃、冷静审慎、包容宽容的心态与生态,更加需要认识到独角兽企业最大的本质是创业——很高的价值与很大的不确定性与高风险并存。


对于政府而言,培育发展独角兽企业,并非残缺的企业政策,而在于用产业政策的角度,做好制度安排及创新资源集成,核心是处理好政府“父爱”与“母爱”的关系。这个“父爱”应该是制度性公共产品供给,一是针对市场准入,主要是解决牌照资质的问题;二是针对行业规制,打破多部门的条块分割与产业规制;三是顺应新经济的法治化环境,不能一个政策就毁了一家企业。这个母爱应该是扶持性政策等公共产品供给,一是通过开放体制内市场来培育市场,而不是直接地输血、培育政府周边的企业;二是政策资源集成;三是通过支持专业服务机构来支持独角兽企业;四是促进交流对接,促进高端链接与资源优化配置。


END


本文版权归长城战略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